給他爹上個穆宗,諡號,莊。
同時,放出張居正,請張居正再任內閣首輔,可是一向霸權的張居正,卻拒絕了,直言想遠離政治。
朱常治知道,這是傷了功臣的心了。
他留不住張居正,就加封張居正為太師,也是大明朝罕見的活著的太師。
戚繼光、俞大猷、徐光啟等人對朝廷也萬分失望。
他們從來沒和張居正站在一起過,他們始終都是忠誠皇帝的人啊。
可隆慶帝卻查都不查,直接將他們打為同黨,讓他們蹲了兩年大牢,本該得到的戰果,拱手讓人。
若非胡宗憲等人勉勵支撐,怕是連東亞的土地都被搶走了呢。
戚繼光也心灰意冷,打算棄官歸鄉。
朝中很多官員,都對朝廷失望,上疏請辭。
萬曆帝剛上來,就面對如此複雜的局面。
國外戰果丟失,國內能臣離去。
徐階垂垂老矣,已然無法主持朝政了,萬曆帝將高拱請出來,讓高拱秉政。
萬曆帝野心勃勃,和他怕死的爹不一樣,他不怕被人弄死,他怕自己無法發出聲音,而憋死。
他想做一個英雄,轟轟烈烈的死。
這也是這些年他支援張居正的原因,因為張居正的決定,是正確的,大明在他的指導之下,在一條正確的路上疾行,才有了隆慶中興。
他認為,那是他爹軟弱。
若他爹能低下頭來,和張居正一同開創盛世,世界大戰,可能是大明統一世界的戰爭。
的確,他爹權柄不大,那也是他自己送出去的,等到摘勝利果實的時候,他出來反悔了,他爹做的不地道,大明沒這樣的皇帝。
所以上了一個穆字,宣示著朝臣對他的憤怒。
我們的功勞,你說搶走就搶走?憑什麼!
他把這個難題交給了萬曆皇帝,也是大明第十二個皇帝。
張居正不願意在朝堂之上,而是回家做起了家,蘭陵笑笑生的筆名用得不錯。
他知道自己不會死,大明沒有殺功臣的先例。
于謙功高蓋主到那般地步,還得到景泰帝的極致信任,而且景泰帝有明諭,大明沒有功高蓋主之罪,有功必賞,取得什麼樣的功績,就賞多大的權柄,大明有異姓王!
之後的皇帝,也一直在稟行這套理念。
張居正把世界大戰擴大化,就是為了給自己足夠的戰功,等於有了免死金牌。
他不是戚繼光那樣的理想主義者。
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功利主義者。
這次沉下去,是為了更好的復起。
如果萬曆帝登基他就再次躍居朝堂,民間只會罵他太賤,而且這個時候給萬曆皇帝擦屁股,他得不到任何好處。
現在世界局勢又變了,大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權力分配中,得不到任何好處。
而大明國力傾覆,國民生活直線暴跌,未來會進入嚴重通縮時代,在這個時代上當首輔的,就是活靶子,人見人罵,倒黴死了。
所以,張居正選擇避其鋒芒。
他的同窗好友萬曆皇帝,是個狡詐而又多疑的人,他繼任皇位後,一定不會讓他張居正獨掌朝綱,一定還會啟用他的政敵高拱,來制衡他。
這個時候他出山,會讓自己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名聲,毀於一旦,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所以,他要等,等待一個必須由他出面,且能力挽狂瀾的機會。
從他入獄的那一刻,原來的理想主義者張居正已經死了,他餘生要為自己而活,徹底黑化成了功利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