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每天能消耗蟹類水產1.7億公斤,消耗蝦類水產12億公斤,而海魚消耗量僅有1.2億公斤。
有人會說,可以用雞鴨肉代替畜肉啊?
其實,生態是要達到一個平衡的,雞鴨養多了就會出現雞瘟鴨瘟,想改變生態平衡,得上科技。
這年頭的人還比較樸實,還沒到為了錢豁出一切的地步。
但已經出現了催肉劑、瘦肉精之類的藥物,但現在還是小規模使用,使用的人還戰戰兢兢的呢,還偷著喂呢。
用不了幾年,就會發現遍地是狠活兒。
其實,朝廷在研發狠活兒,被逼的,飯不夠吃呀,肉更不夠吃了,不想點別的辦法,四十億人就得有人餓肚子,就得有人造反。
景泰四十七年,老皇帝將發展特色農業,為大明第一戰略國策,一百年內不動搖。
景泰四十八年開始,很多城市出現農產品科研所,據說,朝中宮中分別投資十幾億,研發狠活兒。
和餓肚子比起來,健康問題往後放一放。
景泰六十三年,朝廷推出一種新雞苗,叫白羽雞,六個月長成的新品種,雞肉分量足夠大,肉質鮮嫩好吃,一隻雞成年後能長到十六七斤。
隨後在景泰六十四年,又推出櫻桃谷鴨,種鴨成熟期為182天,父母代年平均產蛋210~220枚,蛋重75克。
將科技引入農事,不再藏藏掖掖了,開始名正言順。
不止是畜牧養殖方面,在糧食果蔬種植中,也在大面積使用科技。
朝廷每年都會投入十億以上的金額進入研究所,用於更新迭代。
景泰之前,大明糧食畝產350斤,景泰朝引入新稻種,不斷雜交,研究出新稻種,又使用農藥和化肥,畝產是每年穩步提升。
到了景泰六十四年,重慶省,夔州府,一畝稻田年產760斤左右,翻了一倍有餘。
夔州府不止種植水稻,還種植小麥、玉米、木薯、大麥、高粱等。
現在百姓肚子裡有油了,吃糧食沒有以前那麼虎實了,再佐以大量果蔬肉食,糧食反而節省一些。
大明雖無人餓死,但朝廷依舊將糧食安全,視為第一戰略。
必須保證糧食穩定供應,必須保證糧價不漲不跌,必須保證農民勞有所得老有所依。
隨著工業化進展如火如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了農村,不願意種地了。
可土地,朝廷也不能收回來吧。
收回來落入資本手裡,皇帝才睡不著覺呢。
所以,在景泰五十三年時,將社保和醫保覆蓋到整個農村,到了景泰六十三年時,已經做到全體農民覆蓋。
在家種地的農民,繳納社保送醫保,而外出務工人員,則沒有這個優惠政策,因為在外務工,保障福利是工廠給交的,是必須繳納的。
這也是人力成本提升的原因之一。
農民也不用交稅,也不交社保,朝廷實在沒辦法,只能給福利政策,送他們醫保,讓他們主動來交錢。
當然了,也是為了保障更多人在農村種地。
從景泰十五年,大明進入緩慢工業期時,就頒佈了政策,土地不允許荒蕪,一經查實沒收土地,全家流放。
別看大明國土面積龐大,但人多呀,平均之後,人多地少,生存空間狹窄,連氧氣都不夠用。
大明是一個極度缺土地、缺資源、缺糧食、缺水資源的國家。
大明有八條大河,長江、黃河、黑龍江、勒拿河、葉尼塞河、鄂畢河、中華江、瀾滄江,卻還是貧水國家。
隨著北水南用工程啟動,可能在三十年之後,大明北方不再缺水了。
大明煤鐵資源看似很多,但都埋在凍土區,目前可以開採的除了內地外,就是阿爾泰山、庫頁島、婆羅洲的礦產資源,像寮國、緬甸都有礦產,但開採難度大、成本太高了。
凍土區可以說檢測出十幾個大石油礦,但怎麼開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