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拿下播州宣慰司後,就改為播州府,劃入貴州了。
重慶省只有六府,重慶府、夔州府、保寧府、順慶府、瀘州府和敘州府,永寧宣慰司被劃入瀘州府了。
面積廣大,但除了重慶外,富裕地方著實不多。
比如北面的夔州府,深受長江水患影響,導致在長江上游,卻無法利用長江運力,把東西運出海外。
水利部曾提議,修建三峽工程。
可利弊都很大,弊端主要是江水會吞食大面積的耕地,退潮後導致耕地泥塘化、鹽鹼化,預計會損失十萬畝耕地,未來會持續有損失,可能會損失百萬畝良田。
其次是水土流失嚴重,將下游泥沙衝進了大海,白白損失下游泥沙,導致下游經濟受損。
好處也巨大,能夠有效防洪防災,能讓江船順利出海,還能有效發電。
任何事都有利有弊。
從運力角度來看,肯定是利大於弊的,重慶也會因為三峽工程一躍成為內地巨型城市。
朝廷討論二十幾年了,至今都沒有定論,主要是心疼良田,大明港口城市非常多,不缺重慶一個,但耕地卻不多。
人口接近四十億,吃飯是個巨讓人頭疼的問題。
在大明,是決不許浪費糧食的。
景泰三十九年,大明成立節儉司,專門管民間浪費問題,浪費糧食、水資源等都要進行罰款和拘留。
大明所有餐廳,每個月都要上交一份光碟行動的報告,偶爾會有節儉司調查人員去抽查。
朝廷每年都會呼籲全天下百姓,珍惜糧食,節約用水。
包括皇族,老皇帝從來就不浪費糧食,一頓飯八個小菜一道湯,每日兩頓正餐,三頓簡餐,比如早餐、下午茶、夜宵是簡餐,吃得比較隨便。
皇帝是八個小碗菜,妃嬪是六道菜,皇子皇孫大臣皆是四道菜,宮中的食堂全是統一標準。
皇帝是吃不光八個菜的,如果在議事的時候,就會賜給大臣吃,如果是單獨辦公,則賜給宮人吃。
這種賜,不是皇帝扒拉完了,吃剩的給誰,而是直接賜給他,皇帝是不動的。
宮中帶頭,不浪費糧食,朝堂中的官員也要上行下效。
景泰四十二年,就有官員明知故犯,從髒水桶裡查到了大量食物,老皇帝直接革除官職,永不錄用,其家流放苦寒之地。
所以,節約風氣從當時就樹立起來。
大明是一個極度缺乏耕地、極度缺乏糧食,甚至缺乏水源的國家,這片土地供養人口的極限是25億,可大明超過紅線十五億人啊。
固然能維持住房價穩定增長,弊端則是,糧食根本不夠吃。
隨著藩國人口增長,出口的糧食越來越少,大明剛需的糧食進口則越來越多,剛需肉食也越來越多。
而真正的吃糧大戶不是人,而是畜生,畜生吃糧食長大,人吃肉變肥。
景泰六十年,朱見淇曾帶頭吃魚,鼓勵民間多吃魚,以魚肉代替畜肉。
效果寥寥。
大明雖沿海,卻不是一個海洋國家,一個標準的大陸國家,對海洋生物具有天然抗拒和恐懼的。
野生海鮮,老百姓都不愛吃。
可養殖海鮮,老百姓卻欣然接受,因為重腥味被去掉了。
很多海魚,在大陸賣得都不好,沿海城市百姓還挺喜歡的,內陸城市百姓就不喜歡了。
大明有一個世界最大的天然漁場,北海道漁場。
只要肯捕,足夠供應全國人吃的海魚。
可百姓不愛吃就不買,商家賺不到錢,海捕業得不到發展,反倒水產養殖業比較火爆。
別看內地百姓不愛吃海魚,但都樂意吃螃蟹和大蝦,所以就出現了洞庭湖大閘蟹、陽澄湖大閘蟹、鄱陽湖大閘蟹等等河蟹,水產養殖業最火的就是養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