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許國、伊國實在太缺水了。
可他們兩國想用鄂畢河,還得經過魏國的同意。
大明佔據的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廣袤的地區,都是嚴重缺水區,引鄂畢河濡養這些地區也是非常可行的。
葉尼塞河,有兩條源流,一是大葉尼塞河,一是小葉尼塞河。兩河於克孜勒附近匯合後稱葉尼塞河。
小葉尼塞河發源於唐努烏拉山,在大明叫唐努烏梁山,烏拉是俄國人改的。
就是發源於大明的唐努烏梁海省。
唐努烏梁海,是最後一個離開祖國懷抱的國土,別小瞧這塊地方,這個地方有儲量世界上排名前幾的煤炭和鐵礦。
大葉尼塞河發源於東薩彥嶺的喀拉·布魯克湖,這裡曾經是喀爾喀部的祖地,喀爾喀部被大明滅了後,他們的祖地自然就屬於大明瞭。
其實,從法統上來說,整個西伯利亞和中亞的法統,在蒙古,無論是明清都繼承了蒙古人的法統,是完全應該享有這一片地區的主權的。
可惜,世界規則改變了,法統這一套不管用了。
匯合後的葉尼塞河,從南向北流,最後注入喀拉海的葉尼塞灣,就是注入北冰洋。
唐努烏梁山,屬於阿爾泰山。
大明計劃,穿過兩片阿爾泰山脈中間的荒漠,引河流向南流,流入西域。
中華江是走塔里木河疏勒河大通河。
葉尼塞河則往南引,主要是連線疏勒河和弱水。
有地理專家認為,連線弱水太遠了,需要極長的人工河,會出現巨大的變故。
不如連線科爾布多河,擴大科爾布多河的流域,將科爾布多河推入弱水。
這樣還能富饒蒙古高原,加高北面山脈後,蒙古省氣溫能提升兩到三度,整個氣候都會變化,有了豐沛的水資源,無論是繼續放牧,還是搞農耕,都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這樣蒙古省,也不至於被徹底荒廢,變成無人區。
可是,想富饒蒙古高原,就需要兩條大小葉尼塞河同時注水,將兩條葉尼塞河同時改道,那麼北方凍土區的自然環境肯定要遭到大規模破壞的。
再說了,整個蒙古省,景泰五十九年時,人口將將三千萬人,這兩年人口淨流出超過一千五百萬人,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
就算把蒙古給搞富了,流出去的人也不會回來了。
朝廷的意思是,維持科爾布多河原樣,人工開鑿出一條新河,直奔弱水,擴大弱水流域,將弱水製造成西北第二條大河。
不動中華江的部分,也就不連通疏勒河。
因為中華江經過這些年發展,已經很平穩了,經過水利專家測算,如果給中華江增加水的話,可能造成下游氾濫,影響上百萬人的生計。
擴大弱水,將弱水變成南北流向的大河,再轉道途經陝西、山西、河北,匯入渤海省和黃海省,最後出海,變成一條長河。
其實,朝廷的地理專家錯誤估算了葉尼塞河的流域。
葉尼塞河的水域來源,一個是源頭水源,另一個則是沿途的雪水融化,再加上地處寒冷的北方,蒸發量低,造就了這條水域巨大的葉尼塞河。
所以朝廷的地理專家先入為主的認為,這條河南引後,能濡養整個西北,甚至可以滋養河北。
其實是錯誤的。
沒有了冰雪融水,再加上氣候變暖高蒸發量,葉尼塞河的流域會大大減少的。
還有,和勒拿河一樣,要經過龐大的戈壁和蒙古高原,才能流入西北,真正連通弱水,還會剩多少水呢?
景泰六十三年時,有專家提出來,可當時已經動工了。
水利部查缺補漏,想從捕魚兒海引水,擴大色楞格河的流域,讓色楞格河先翻越杭愛山、再翻越阿爾泰山、最後翻越陰山,進入寧夏。
當時老皇帝震怒,如此巨大的工程,怎麼會出現如此重大的紕漏?將專家都給砍了,包括批覆的官員殺了的殺,流放的流放,殺了一百多個人。
如果增加色楞格河工程,造價要增加60億以上。
這樣的話,一條葉尼塞河是不夠引水的。
需要從鄂畢河引水了。
細琢磨之後,水利部是被魏國滲透了,魏國不願意救伊國和許國,想讓中亞繼續幹旱,所以就想辦法讓大明引水工程出錯。
其實,引鄂畢河水進入西域是最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