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出海口也不再是山東,而是從黃海省出海。
讓黃河途經渤海和黃海兩個省。
老皇帝認為,限制北方發展的主要是水資源,只要擁有豐沛的水資源,北方就能開墾出華北平原和河北平原來,甚至熱河草原,都能夠改良成耕地。
傳統的400毫米等雨量線,很有可能發生改變。
氣候專家預計,加高北面山脈後,河北氣溫可能要提升六到七度,熱河地區氣溫提升四到五度,就是說,該地區的降雨量會進一步下降,產生乾旱。
地理位置被人工改變,氣候是沒變的呀,氣溫升高會加速蒸發,導致地表乾旱,進一步土地沙漠化。
地理專家預計,400毫米等雨量線,很有可能向南移。
就是說,河北很有可能沒有出現耕地大平原,甚至會荒蕪成草原,乃至退化成戈壁。
400毫米等雨量線是劃分耕地和草原的標準,也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線。
解決的辦法,是老皇帝提出來的,人工降雨。
當時專家沒明白,只要搞清楚是怎麼降雨的,以現在的技術就能實現人工降雨。
降雨是水從地面蒸發成水蒸氣,上升到大氣中,遇冷凝結成小水滴或冰晶,這些水滴或冰晶聚集形成雲,當雲中的水滴或冰晶增長到一定程度,其重力超過上升氣流的支援力時,就會從雲中落下,形成降雨。
只要利用好雲,人工干預就能實現降雨。
就是說,400米等雨量線,已經形同虛設了,縱然河北地區溫度會升高,只要河流足夠多,水源足夠豐沛,就會有足夠的水蒸氣,水蒸氣凝結成雲,就能降雨了。
想改變熱河大草原,就要搞清楚草原是怎麼形成的。
草原形成原因是土壤淺薄和降雨量少。
只要從北方三大河引水,一定能增加草原上的河流水域,也能增加草原上的降雨量。
土壤淺薄也沒問題,北方凍土多的是土,只要填充就好了。
再說了,只要技術發展,人工造土,要比挖土造價更加低廉,還有現代化肥的逐漸研發成功,對傳統肥料的依賴已經逐漸下降了。
這些年,為了維持生態平衡。
墾殖司年年植樹造林,就說西域省,從收復至今,已經出現了15萬畝林帶,北面的阿爾泰省,植樹面積逐年增加,已經從灰茫茫一片,變成了綠油油的省份。
阿爾泰省北面的烏里雅蘇臺省,就是葉尼塞河和鄂畢河中間夾著的地區,是大明和魏國的交界省份,面積巨大,但70%是凍土區,這片地區被蒙古人禍害的最嚴重,夾雜著沙漠、戈壁,實在談不上什麼好地方,但經過二十餘年的治理,已經重現了生機。
唐努烏梁海,就是圖瓦共和國,是俄國的。
大明的唐努烏梁海省,在原有地區基礎上,增加葉尼塞河與科爾布多河夾著的地區,面積廣大。
這片地區大明佔領時並沒有被過於開發,但隨著發現了巨大鐵礦山,被粗暴開發,很快這裡的生態環境就崩潰了。
大明用了十五年的時間治理,至今還未恢復原樣。
所以這幾年,大明已經不許過度開發了,要給子孫後代留下充足的自然資源。
墾殖司這些年,力求恢復綠水青山,每年投入海量的銀子,將這塊被漢人深耕五千多年的土地,舊貌換新顏,重新煥發生機。
從景泰八年開始,至今五十七年了,每年固定支出外,還會酌情增加支出。
現在,整個大明遍地是綠色。
所以,填充熱河大草原變成耕地,是完全可行的,生態環境不會遭到巨大破壞。
而有了充足的水源,也不擔心草原會荒漠化、戈壁化。
地理專家計算過,如果加高了整個西伯利亞,大明北方的邊疆省,如烏里雅蘇臺、唐努烏梁海、阿爾泰、西域、青海、寧夏,全都能因此受益。
只是葉尼塞省和勒拿省,兩個凍土省徹底廢了,捕魚兒海省和蒙古省、韃靼省和突厥省,四個省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基本也不太適合人類居住。
限制西北發展的要素,同樣是水。
西北地處內陸地區,來自海洋上的溼潤氣候難以深入大陸,想改變西北原貌,或者說恢復漢朝風貌,就需要水。
中華江開鑿成功後,養潤了西北人,但想讓西北重現漢朝時代的生機,是遠遠做不到的。
所以,就有了引鄂畢河和葉尼塞河的水入西北的計劃。
其實對於大明使用鄂畢河,藩國是比較有意見的,都認為應該引鄂畢河滋潤中亞,中亞實在太缺水了。
因為經過伊國水利專家計算,成功引流葉尼塞河,足夠溫潤西北了,鄂畢河用來濡養中亞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