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要的不多,只要一絲活下去的希望。
“朕給。”
朱祁鈺語氣鄭重。
釋放出一千萬流民,基本就能把各地填滿了。
當務之急是安置,並撫平流民心理創傷,讓他們和良民一樣生活。
“陛下,流民敏感,不信任朝堂,老臣以為當就近安置,不能隨意移民。”
胡濙認真道。
這話惹得朝臣全員同意。
姚夔道:“流民不信任朝堂,朝堂可派官吏尋找流民親屬,儘量妥善安置,消解流民惱恨朝堂之心。”
“姚閣老,地方哪有那麼多人手呀?”耿九疇苦笑。
“民間有多少秀才?有多少舉人?”
“都可以人盡其用。”
“陛下可下恩旨,責令其輔佐地方官員,安置流民。”
“可給秀才開恩科,考一次舉人;給舉人開恩科,考一次進士。”
大明就沒有充分調動起人力資源。
大明根本不缺人才,缺的是給人才施展才華的機會。
誰說秀才就沒有人才?
楊士奇一介布衣,卻登堂入相,名垂青史。
姚廣孝一個和尚,卻左右大明興衰!
民間會有多少楊士奇?多少姚廣孝?
為什麼中樞不能挖掘他們呢?
“姚卿之言甚是有理。”
“縱然進士當中人才多,但秀才何嘗不能磨礪成大才呢?”
朱祁鈺頷首:“應該給秀才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也讓中樞看看,誰是真人才。”
但白圭卻反對:“陛下,若秀才便能參政,那未來誰會認真考取進士呢?”
姚夔反駁道:“話不能這樣說。”
“秀才終究只是輔佐,只是考量罷了。”
“不可能憑藉安置流民之功,就能登堂入相。”
“科舉終究是正途,秀才經過歷練之後,如何就不能繼續考取科舉了?”
“本閣的意思是,給他們一個歷練的機會,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
姚夔說得很明白。
因為地方人手不夠,臨時徵召,給些好處而已。
也能讓秀才、舉人提早觀政。
朝堂也能及早發現、挖掘人才,物盡其用。
歷朝歷代多少滄海遺珠?為什麼一到亂世,民間就大批湧現人才呢?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中樞要及時挖掘人才、使用人才,物盡其用,人盡其能,才能正常運轉下去。
“就按照姚卿說的辦!”
“安置流民,是重中之重,當軍民一心,官士齊心。”
朱祁鈺拍板:“將其定為定製,可允許秀才、舉人參知政事,必要時候,地方官府可徵召士人為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