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突襲本身就是進攻的一大特點。
道理也很簡單,跟防禦的一方比,進攻方本身就有兵力不足、戰場控制能力差、情報不夠準確等弊端。
即便到了現在,這種優劣對比都沒有多大改變。
比如,受飛行速度、航程等效能限制,艦載預警機很難伴隨攻擊機群執行任務,很多時候也飛不了那麼遠。相對的,在防禦作戰當中,預警機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很明顯,進攻的一方需要在沒有預警機協助的情況下,挑戰獲得預警機支援的防空戰鬥機,也就很難掌握戰場主動權。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連突襲都辦不到,那就肯定會鎩羽而歸。
顯然,發動突襲的先決條件,其實就是掌握目標的準確方位。
之前,發生在東陸心海的那場戰鬥就是最好的證明。
關鍵還有,東陸心海的面積還不到100萬平方千米!
也就是說,如果採用迢曼空軍的戰術,用“機海戰術”來補上情報不足的漏洞,恐怕要損失幾百架轟炸機。
此外,還沒有足夠大的把握。
現在該怎麼辦?
雖然只能繼續等待,但是白華偉心裡有點忐忑。
不是害怕遭到打擊。
其實,在決定從東邊繞過霍瓦依群島,殺到紐蘭艦隊後方的時候,白華偉就料想到了最壞的結果。
當時,他就做了最壞的思想準備。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先遭到攻擊,就肯定能夠找到紐蘭艦隊。哪怕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喪失了作戰能力,空軍的100多架轟炸機也能夠幹掉紐蘭艦隊,讓5艘紐蘭航母全都沉到海底。
就算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全軍覆沒,也還有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可用。
此外,幾個月之後,還有數艘航母加入東望洋艦隊。
相比之下,紐蘭海軍的家底就沒有這麼優厚了。
如果此戰遭受慘敗,紐蘭海軍不但要損失5艘航母,還包括這5艘航母上的幾萬名海軍官兵。
別說是幾個月,就算用1年時間,也未必能夠恢復元氣。
只是培訓幾萬名官兵就需要大量時間,而且就算培養出來了,也只是沒有經受過戰火磨練的新兵。
顯然,這就是白華偉干預打消耗戰的底氣。
讓白華偉感到忐忑的是,如果斯塔克已經做出準確判斷,就很有可能選擇撤退,也就能全身而退。
放跑紐蘭艦隊,那才真的是後患無窮。
在衛星系統完蛋後,只是依靠巡邏機與巡邏艦,要在茫茫大海上找到一支艦隊,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何況,紐蘭空軍擁有足夠多的戰略轟炸機,能用來壓制部署巡邏機的基地。
跟紐蘭艦隊在東望洋打“游擊戰”,帝國海軍肯定會吃虧,即帝國海軍需要保護的海域更加廣闊,需要守護的航線更加漫長,也就需要在護航作戰當中投入更多,而且是更強大的作戰力量。
此外,還有分佈廣泛的島嶼基地。
從這個角度看,哪怕是拼個兩敗俱傷,也絕對不能放跑紐蘭艦隊。
不過,最為關鍵的,其實是戰略層面上的考量。
之前,白華偉已經暗示了江文龍,帝國高層並沒打算按照全面戰爭的標準,來打完這場全球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