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無所事事的劉邦,便在家鄉學著張耳招攬起了門客。
以劉邦的身份地位和財富聲望,自然不可能像張耳那樣大肆招攬門客,因此招攬物件和數量都嚴重縮水。
無法招攬天下英才,他便選擇了從同鄉中挑選跟隨者。
沒辦法揮金如土供養衣食住行,劉邦便選擇了請客吃飯、樂善好施來拉近彼此關係。
自此之後,劉邦便招攬了一幫同鄉好友,不是今天帶著狐朋狗友去這家吃飯喝酒,就是拉著一群“門客”去給那家幫忙辦事,整日忙的不可開交。
然而,劉邦自認是在招攬門客,但在其他人看來,他就是一個不事生產,整日在外胡吃瞎混,結交狐朋狗友,動不動就找家裡要錢的混混。
也就是這個時期,劉邦的父親劉老太公隔三差五訓斥劉邦:“你看你二哥幹活多麼勤勞!哪像你?整天無所事事,在外面幹混,外面都說你是無賴!這樣下去,不僅娶不到老婆,遲早活活餓死!就不知道成熟一些?只有勤勞才能致富!這麼簡單的道理,你為何就不懂呢?”
“踏踏實實當一個普通人不好嗎?我知道的你心很大,不願意當一個普通人,但你並非王侯之子,你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也不可能做出什麼事業!難道還真以為你能創出一番天地不成?認命吧!”
“兄弟幾個裡,我最疼愛你,對你的關心和教導最多,可是沒想到,你居然是你們弟兄之中最沒有出息的人!”
這個時期的劉邦自然無法反駁,只能低頭挨訓。
等到日後劉邦當上皇帝后。
他在未央宮擺設酒宴為老父親祝壽。
然後端著玉製成的酒杯詢問父親:“年輕的時候您總說我是無賴,不能治產業,沒有二哥賺取錢財的本領。如今我當上了皇帝,您覺得我和二哥誰的家業更多呢?”
劉老太公愕然無語。
除了這個事情之外,還有一個故事。
這一時期的劉邦,因為經常帶著自己的‘門客’回家白吃白喝,所以家裡大嫂對這位小叔子和他那幫朋友都很厭惡。
有一回,劉邦又帶朋友回來吃飯,大嫂正在用飯,一看到他們,就故意用勺子將鍋邊颳得戛戛響,意思是告訴大家鍋裡已沒有飯菜羹湯了。
劉邦的朋友見狀都只好走了。
劉邦等朋友走後,親自到鍋內一看,卻發現鍋裡還有羹,原來大嫂是假裝的。
劉邦覺得大嫂不給自己面子,便心生芥蒂。
此後劉邦統一全國稱帝后,大封皇族子弟為王。
當時受封為王的有劉邦的二哥劉仲、四弟劉交和堂兄劉賈以及全部皇子,但劉邦只追封已故的大哥劉伯為武哀侯,而劉伯的兒子劉信則是皇族中唯獨一個沒有受封任何爵位。
太上皇劉煓責怪劉邦念兄弟之情,劉邦解釋說:“我並不是忘記封大哥的兒子了,實在是因為當年大嫂的為人太差。“
但迫於父親劉煓的壓力,劉邦才不情不願的封了一個羹頡侯。
“羹頡”二字並非地名,而是當年劉信母親敲打羹鍋而名,意思就是“用勺子刮鍋底”。
羹頡侯大概相當於‘用勺子刮鍋底侯’。
這個爵位一出,毫無疑問,直接成了勳貴圈子裡的笑話。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到……
老劉為人雖然豪邁,但他的心眼真不算大。
大概比針尖稍微大那麼一點?
如果按照模擬的程序,老劉的孩童時期的學業進展,還真說不準。
思索片刻之後。
蘇澈最終決定選擇第四個——
親自幹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