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邑位於魏國的東南邊陲,與強大的楚國相鄰。】
【這裡被楚文化入侵,到處可見穿著大紅楚服的人,還有一些喜歡唱著楚歌的人。】
【從小你便耳濡目染,喜歡上了楚文化,嚮往楚人的豪邁放縱,和他們那別具一格的灑脫不羈。】
【不過,在你快樂的享受童年的時候,北面的趙國都城邯單,一個僅大你三歲的孩童,被趙人肆意侮辱,各種欺負。】
【只因這個孩童,是秦異人之子,是秦王后裔,而此刻的趙國和秦國的關係可謂是極差。】
【而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了好幾年,他每日都生活在極度的恐懼之中。】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這未來將改變整個天下格局之人,在心底歇斯底里的怒吼,一定要讓這裡的所有人付出代價!】
【此刻這一切和你很遙遠。】
【命運的齒輪,還未開始轉動。】
【在你六歲那年,你的父親劉煓摸了摸你的腦袋,詢問你要不要讀書?】
【你的選擇是……】
【一,誓死不讀。二,欣然接受。三,再拖一拖。四,親自幹涉。】
蘇澈看著不斷演化的文字,以及那最後出現的選項,不由得蹙起眉頭。
“從頭開始……”
“讀書選擇?”
看著這個選項,蘇澈並沒有著急下決定,而是認真思索起來。
劉邦在起事之前的故事屈指可數,因為這時候的他,多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而已,更遑論孩童時期?
不過,要說劉邦到底有沒有讀過書,那肯定是讀過的,沒文化是不可能打下天下,更不可能張口就來大風歌。
雖然劉邦極其討厭儒生,特別喜歡在儒生的帽子裡撒尿,但這一時期,儒家不過是諸多學問裡的一種而已。
劉邦原本的人生軌跡,無非也就是分得一塊土地成為自耕農。
對於劉邦而言,他自然不甘心當一個每日耕種的農民。
因此他選擇了這個年代大部分讀書人都會選擇的一條路——入仕為官。
這個年代是沒有科舉這一說法的,讀書人想要入仕,大抵有三條路可以走。
要麼擴大自己的名聲,因為名氣過大,被諸侯王徵召。
要麼遊說各國君主獲得賞識。
要麼投入貴族卿大夫門下充當門客以求獲得推薦。
以劉邦這個條件,要名氣沒名氣,更沒有資格面見君主,無從獲得賞識。
所以只有第三條路可以走。
作為魏人的劉邦,首先想到的便是聲名遠播的信陵君魏無忌。
魏無忌養門客三千,濫竽充數之人絕對不在少數,劉邦自信,若是自己,定能混出一點名堂。
於是,年少的劉邦便離開家鄉,跋山涉水來到了魏都大梁。
可到了這裡之後,劉邦驚愕的發現,魏無忌已經與世長辭了。
好不容易離開家鄉的劉邦,自然不甘心就此返鄉,於是他便在大梁又打聽了起來,想要另尋一個投效物件,後得知外黃令張耳在大肆招攬門客,於是欣然前往。
張耳早年曾是信陵君的座上常客,後來因故脫籍隱姓埋名流亡外黃,並在岳父的支援下成為外黃縣令。
劉邦拜見張耳後,兩人一見如故,一番攀談之下,張耳更是將劉邦視為好友。
如此,劉邦便在張耳處客居數月,跟著張耳漲了不少見識。
後來魏國被秦國所滅,張耳不得不散盡門客閒居外黃,數年後又因秦始皇的通緝,和好友陳餘潛逃陳縣,也就是陳勝稱王,定國號為“張楚”的陳縣。
而魏國滅亡後,劉邦也不得返回家鄉,由於秦國律法嚴苛,劉邦此後再也無法輕易離開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