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國之初,因為數十年的戰爭,以及各種天災,導致了北方居民向南方遷移,北方的人口銳減,大片的農田被廢棄。
朱元璋雖然將元朝的統治者趕下臺,但仍然有很多殘餘的元人在覬覦明朝的政權。
如果不能將其徹底的收拾乾淨,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明王朝在對外征戰的同時,也採用了“屯田養兵”的方式來進行軍事訓練。
屯田制度非常的有效,朝廷不僅不需要給邊疆的軍隊提供糧食,而且邊疆的軍隊在養活幾十萬軍隊之外,還有多餘的糧食給朝廷交稅。
這是明朝初年的情景。
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問題都會暴露出來,而後來的統治者根本沒有辦法改變這個體制,也導致了很多問題。
朱元璋還在的時候,他大殺特殺,貪汙的人數相對少了很多。
可等他死後,貪腐的風氣再次橫行。
永樂年間,邊防地區出現了這樣一種狀況:那就是邊防的那些長官役使軍士給自己充當雜役,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家僕、佃戶,甚至慢慢兼併這些軍戶的土地。
此外,朝中的大臣在邊疆給自己置地,然後讓邊軍給自己種地。
而且這不是特例,越往後這種情況越壞。
這直接導致邊疆地區給朝廷種田的人越來越少了,能交給朝廷的稅收也越來越少了,而防守計程車兵也勞苦不堪,不再練兵,喪失了戰鬥力。
屯田制的崩壞,和唐朝府兵制的崩壞如出一轍,這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導致了外族的入侵。
既然蘇澈知道這個漏洞,當然不能放著不管,他直接進行了改革,確定了軍屯土地的歸屬權問題,同時讓軍戶的地位相對提升了一些,用大明律保障了他們的權利。
雖然這種改革不能完全杜絕這些軍屯士兵被當做雜役差使,但至少會減緩這一情況的惡化。
除了土地的改革之外。
蘇澈還進行了官營經濟的改革。
現在的官營採用舊的管理體制,官僚體制會慢慢導致虧損的情況出現。
說白了,就是員工不拿官家的錢當錢,官僚也會進行一定程度的貪墨,反正都是朝廷的錢,你貪一點,我貪一點,根本貪不完。
因為持續的虧損。
這會導致官營無法對抗民營,漸漸地,官營被徹底淘汰。
在明朝中葉,無論是鐵、造船、建築,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方面,都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產量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
明朝民間的手工業不斷壯大,可官營卻不斷萎縮。
因為知道這些歷史,蘇澈並沒有客氣,直接進行官營改革,操作也很簡單,引入市場化經營,實行股份制,提高每個國營作坊的效率。
這樣一來,一批官私合營的手工業作坊應運而生,股份制的改革,使得生產積極性提高,極大程度的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除了經濟方面的改革,蘇澈還順勢開啟了大航海時代,開闢了海上的絲綢之路,並且將其定為國策。
老朱的權威性和朱棣不可同日而語,完全沒有可比性。
朱棣讓鄭和下西洋,賺來的錢全衝入自己的內帑之中,引起了很多官員的眼紅,強行讓下西洋這事情中止。
等到明成祖朱棣一死,明仁宗在位時停止了下西洋活動,明宣宗朱瞻基時期進行了第八次活動,之後由於大臣認為勞民傷財而終止,此後明朝事實上閉關鎖國,而下西洋這部分的錢,便徹底進入那些士大夫官僚的私人口袋了。
和朱棣不同,蘇澈將這一部分蛋糕稍微分了出去,帶著大家一起玩,也讓支援的聲音變得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