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雖然也有些不當人,但總歸來說,還是有著正面的影響。
只要適當的放水,就能直接的刺激經濟,促進發展,產生正向迴圈。
原理也很簡單。
在貨幣被廣泛認可的情況下,不斷印錢出來,那大家手裡的錢多了,就會更願意消費,更願意投資,那經濟也就得到了提振。
雖然持續的放水,會讓經濟得到騰飛和繁榮,但也會有一些負面影響。
比如金融危機,再比如經濟大蕭條。
這些方面的風險,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但總歸來說,只要利大於弊,那就沒有任何問題。
轉眼,幾日後。
在南孔文宣公的支援下,蘇澈推行了自己的民族概念相關政策,教導百姓認識“何為民族”。
他開始打下一個民族的烙印。
這件事情初期肯定沒有多少成效,但只要持續不斷,日積月累,最終還是會形成一個民族的印記!
這件事並沒有被阻撓,相關的政令很輕鬆的就推行了下去。
原因也很簡單,無論是文宣公孔希路,還是那些朝廷大臣,都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他們根本不覺得這有什麼,既然皇帝想做,那也就沒有阻攔的必要。
時光匆匆,歲月如水,悄然流過。
一轉眼就是半年後。
這半年的時間,蘇澈一直在等待一個時機,他陸陸續續測試了不少成果出來。
蘇澈將自己的新政策在小範圍的推行了,看看實驗的成果,再以這個成果來決定是否推行。
而成果非常不錯,這也讓蘇澈放下了心。
此刻時機成熟,蘇澈沒有猶豫,再次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前期的準備、測試,都已經做到了極致——既如此,改天換地的時間來了!
改革第一項,蘇澈在一條鞭法的改革上,更進一步,直接進行土地的改革。
他將大批次的官田,以相對較低的價格,租借給農民,讓農民自己耕種。
再確立軍屯的田地的歸屬權,相對保證軍屯士兵的地位。
所謂的官屯,就是請農戶耕種,讓他們成為官田的佃戶。
而現在卻是將這些土地,租借給農民。
這看似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本質卻完全不一樣。
佃戶獲利非常少,只能溫飽。
至於軍屯,則是將佃戶當做士兵,讓他們在耕種的閒暇時刻進行軍隊訓練,屯軍全家生計主要依靠屯糧收入。
這種制度省去了對軍隊方面的開支。
早在三國時期,曹操、諸葛亮就是用這種方式來管理軍隊,減輕了戰爭對平民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