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等詔令一出,朝野大譁,所有人哭的哭,鬧的鬧,一個個跟家裡辦喪事一樣,一時間整個朝堂上下,直接停擺。
迫於壓力,老朱只能收回成命。
然後他將目光看向了孟子。
孟子的理論是什麼?
孔子在《論語》裡說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臣子要忠於君主,君主也要對臣子以禮相待。
但他沒有說,君使臣如果不以禮,那臣子該怎麼辦?
孟子替他解釋了一下: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番話的本意是從民本角度出發,他並不主張天下百姓效忠於一姓一人,如果皇帝不能保護人民,則天下人人可誅之。
這就是孟子的核心思想。
此後老朱更是組織人修訂了《孟子》,刪去了其中諸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內容。
朱元璋為什麼這麼反對孟子,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並不是所謂的為了一己私慾,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固。
而是他看透了這話的本質,認清了真正的現實。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沒什麼毛病,簡直太好了。
但問題是,這話只能由老百姓來說!
一旦其他人說了,那可就不一樣了。
比如那些文官集團說了這話。
文官憑什麼代表老百姓發聲,真實的意圖是什麼?
可問題又來了……老百姓有話語權嗎?顯然沒有。
此外,以文官集團的立場來說,更有問題——你文官自己是貴還是輕呢?
這社會的本質是並不是民、社稷、君組成的,而是民、社稷、官僚、君組成。
孟子漏掉了官僚群體之後,這句話就有被歪曲和利用的空間。
這句話把文官集團放到了最終裁判者的地位,讓文官集團掌握了“民”的代言權,把君民關係對立起來了。
也就是說,那些口口聲聲說“民為貴,君為輕”的人,一旦鉗制了皇權,那自然而然就成了“民為輕,官為貴”。
宋朝就是這樣的例子。
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文官們就無節制地貪汙腐敗,喪權辱國,橫徵暴斂,用最殘忍的酷刑去鎮壓老百姓的反抗。
最後的結果是民、社稷、君全都遭殃。
而元朝也同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元朝的制度本質上就是儒家“民貴君輕”思想的國家。
元朝的包稅制,只要錢,不干預地方治理,這等高度自治,可以說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