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了整個天下,終於完成了吞併六國的最終目標,作為功臣,當然要跟著享用這份勝利果實了。
群臣之中,唯一的一個不期待受封大典的,便是白起了。
他本是站在群臣之巔,屬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的人物,再多的賞賜和加封都沒有意義了,哎,要那麼多軍功幹啥呢?
封賞什麼的,真不稀罕!
這不是凡爾賽,而是真心話。
白起為蘇澈征戰四方,本就不是為了封賞,而是證明自己所做的一切,並沒有白費。
而現在,白起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目標,親眼看到天下一統,已經心滿意足了。
他準備辭去丞相之位,告老還鄉。
蘇澈自然捨不得放白起老師離開,在蘇澈的挽留之下,白起決定在咸陽安養天年,陪在自己這不成器徒弟的身邊,看一看這嶄新的天下。
白起並非沒有後代,他有個兒子,叫白仲,只是有些可惜的是,明明是殺神之子,性格卻是唯唯諾諾,根本沒什麼文治武功。
都說虎父無犬子,這卻是個實打實的犬子了,所以白起很不待見這個沒出息的兒子,而白仲面對威嚴的父親,那就更不敢大聲說話了,以至於二人之間的關係很差。
倒是白起幾年前收養了一個因為戰亂而流浪的小女孩,二人的關係還算不錯。
當白起卸任宰相後,蘇澈命韓非為丞相,王翦為太尉,李斯為御史大夫。
此後的封賞大殿上,蘇澈還拿出了一套新的爵位系統,以安撫躁動不安的功勳集團,給了他們繼續向上爬的階梯。
原本二十等徹候,最高階的便是列候,而現在,蘇澈加入了公爵。
周朝施行分封制,天子稱王,各封國的君主有爵位高低之分,但後期均有僭越,秦在強大之前,不過是一個公。
自從秦國強大起來後,才開始稱王,同時因為商鞅變法,秦取消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賞功勞。
這二十等軍功制,最高是列候,列候中的最高是縣侯,而現在,蘇澈加入了公爵,從某種程度上也解決功勞太大,封無可封的情況。
既然取消了分封制,行以郡縣制,那就不能裂土封王,不能有異姓王的出現,否則又會回到分封制的老路。
在此後的受封大典上,蘇澈封白起為武國公,封王翦為信國公,封王齕為忠國公,封蒙驁為趙國公,封蒙恬為齊國公,封韓非為文國公。
除了三個參與滅國之戰的國公之外,剩下的兩個,都是功勳卓著的老臣,封賞他們也無可厚非。
至於最後一位韓非的文國公,則是蘇澈破例封賞,作為負責為秦國進行第二次變法的臣子,給他一個國公,後續的事情都會好辦很多。
總不能光讓人辦事,不給甜頭吃。
韓非也知道,自己雖然位列三公之首的丞相,但功勞還不至於加封國公,這實在是陛下的恩賜,一時間感激涕零,對於變法之事,越發用心。
此外。
蘇澈又一口氣敕封了一百多位侯爵,基本上每個有功之臣,都照顧到了。
不過,這樣的受封大典,總會出現相互比較的情況,肯定會有人不滿,畢竟這種事情是沒辦法一碗水端平的,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
但蘇澈也不在乎這些人的不滿,他們就算再不滿,也不敢直接說出來。
勳貴功臣們最渴望的受封大典,在蘇澈看來,還不是重中之重。
他更重視之後的變法。
很快,文國公,當朝宰相韓非,開始了秦國第二次的變法。
這一天的朝會上,韓非直接走出,他認真說著:
“如今天下初定,海內承平,這是開天闢地的頭一回,所以前人之法,已經不夠用了,臣請求進行二次變法,變革秦律,使得秦法更適合整個天下,使得百姓安居樂業。”
這話一出,朝堂內外,無不震驚,不少人猜到了,為什麼功勳不夠的韓非,會被封為文國公了,原來原因出在了這裡!
變法!
第二次變法!
只是不知道的是,這一次的變法,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