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秦亡在了沒有及時的進行變法。
秦律雖然苛刻,但制度上並沒有什麼問題,漢基本沿用了暴秦的一切制度,卻依舊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
這一套體制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問題在於具體的律法方面。
以往的秦律,是用於治理秦國一地,使得秦吞併了六國,可當土地、人口一下膨脹了那麼多,律法規定還是以前那一套,當然會出現問題。
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是:失期當斬。
朝廷徵發閭左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為屯長。他們行至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過期要殺頭。陳勝、吳廣便發動戍卒起義。
就好比,原本在秦地,一百里的距離,三日抵達,綽綽有餘,用失期當斬的規定,有效防止別人摸魚。
但這個距離擴大到一千里的話,那就不能簡單擴到三十日抵達,中途很可能會出現一些意外,比如車子壞了,下大雨了,山體滑坡了,等等之類的各種意外。
如果還按照秦律來執行的話,那自然會出現各種問題。
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當領土變大,人口變多,原本合適的法律,也會出現各種問題。
所以變法是必須要有的。
所幸,蘇澈一開始就有了準備。
他讓韓非加班加點,又任用李斯,張蒼作為輔助,接著請來了荀子這位大佬作為總監督,幫助完成秦的新法。
為了完成新法,還陸陸續續請來了荀子的其他弟子,那些人的名聲或許遠不如韓非,李斯,張蒼,但本事還是有一些的,打一下輔助還是沒問題的。
荀子被蘇澈尊為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他重用了荀子的治國理念。
荀子的道德思想主張就是他最著名的“性惡論”。
荀子認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飢欲飽,寒欲暖,勞欲休”。
飢餓的時候想要食飽,寒冷的時候想要穿暖,辛勞的時候想要休息。
這種人性的本能慾望是與禮儀道德相違背的。
所以人性本惡,必須透過教育“化性起偽”,使人克服本能的慾望遵守道德禮儀。
這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比,荀子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此外,荀子的政治主張是“隆禮重法”,禮法並重。
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就是對利慾的追求,禮儀之治則能限制人們對利慾不可遏制的追求,使人明理節慾。
為了保證禮制能夠平穩的實行,就要保證推行過程中有一種強制力量,這種力量就是法。
也正是荀子的這種思想,所以他的弟子,韓非子、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為了歡迎荀子,讓他繼續為大秦發光發熱,蘇澈特地建立了一個太學院,以荀子為天下師。
原本想著能走上仕途的荀子,還挺開心的,終於能當官了,可聽到蘇澈安排他為太學院的院長時,頓時一副“我是大怨種”的表情。
實在是荀子的位置不好安排,他的年紀有些大了,沒辦法和其他官員一樣,高強度上班,此外,他的弟子韓非,李斯,張蒼,都位列三公九卿,給他安排一個什麼位置好呢?
蘇澈思來想去,最終還是給他安排了一個太學院的院長身份。
本來荀子是有些不情不願的,可在聽到這個職位的詳細待遇後,立刻欣然允諾了。
原因很簡單,這個職位是和太子太師太傅是同一個級別的,屬於從一品,享有從一品官員的一切同等待遇!
要知道的是。
稷下學宮的祭酒只享受待遇,並沒有政治權利。
所以荀子和孔子一樣,成就最大的還是著書授徒。
當了一輩子的老師,荀子也想當個官玩玩。
現如今,這個目標實現了,荀子還挺開心的——他當官,並不為名,也不為利,更不為權,只是單純的想當個官。
當蘇澈完成登基儀式後,最讓勳貴、百官期待的便是受封大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