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道:“佛門法術精深,哪是凡間帝王能夠加害得了的。”
安小余道:“小和尚,你還知道哪位高僧的故事?”
小和尚道:“我再給你講一個東土傳法有去無回曇無懺的故事。”
冷月斜照。
中天竺都城外的刑場上,陰風不斷地翻動著一具男屍的長髮衣衫。
這是為國王調理大象的人,平日很受優寵,不想無意間將國王最喜愛的白耳大象弄死了,國王大怒,治他死罪,並下令:“有敢來收屍者,滅門三族。”
於是屍體便暴露於荒郊野外。
但第二天屍體卻被一俠僧人痛哭著掩埋了。
國王大怒,也要治他死罪,親自審問:“你是什麼人,膽大妄為?”
“貧僧曇無懺。”僧人聲音中無一絲顫動。
“難到不知朕的法令嗎?自來找死?”
“陛下,調象師是貧僧從弟,他犯罪當死,陛下根據法令殺他,我以親戚關係掩埋他,於大義並無違背,陛下又何必發怒呢?”
旁邊的人都為他感到心寒,他卻神情自若。
“嗯,說的不錯。”國王暗暗點頭。
最後,他不但沒殺曇無懺,反而將他留在宮中請教,一時朝野傳聞。
這曇無懺六歲喪父,隨母親以織毯為生,後來母親見到僧人達摩耶舍,看他得的供養物品很多,便讓兒子做了他的弟子。
十歲時,曇無懺便顯出超凡的聰敏,每天讀經一萬餘言。
他最初學小乘,後來遇到白頭禪師,兩人辯論三個月,終於被禪師的大乘哲理折服。
禪師送他樹皮本《涅槃經》,他一讀便悟,慚愧自己迷失於大道的時間太久了。
二十歲時,曇無懺已誦經二百餘萬言。
他捨身葬親,勇氣震驚了國王,就由階下囚戲劇性地成了座上客。
但曇無懺在王宮中與其說是作為法師,不如說是巫師更恰當,他本精通密咒,所說都有靈驗,被西域人稱為大咒師,國王也非常欣賞他。
一次隨國王進山,國王口渴,四處找不到水,他便唸誦密咒,清水從石縫中湧出,他連忙讚歎:“只是受大主恩澤的感召,枯石中才生出清泉。”
國王聞聽自然是心滿意足。訊息傳揚出去,連鄰國人都讚歎國王的大德,帶厚禮前來結交。
此時的中天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不過,日子一長,國王也就厭倦起來:他的各種慾望太容易滿足,以至都要失掉去滿足的興趣了,沒有陰影與暴力的世界讓他難以忍受,他開始有意無意地疏遠曇無懺。
曇無懺此時也感到住的太久讓人厭煩,見此情形,便辭別故國,帶著《大涅槃前分》十卷與《菩薩戒經》、《菩薩戒本》等,往罽賓去。
罽賓人多皈依小乘,不信《涅槃經》,便又東行到了龜茲,不久又去姑臧。
剛到姑臧,曇無懺住在旅店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