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日本文壇的北川老師寫的,以我們國家一二戰時期為時代背景的自傳體?”
捧著《追憶似水年華》的幾名法國讀者頭頂上滿是問號,怎麼看都覺得很匪夷所思。
這事聽上去確實讓人難以接受,像是假的一樣。
因此店長和店員只能不停的向進店的讀者們解釋。
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的告知他們,《追憶似水年華》的的確確是北川老師的最新力作。
可即便書店的人一口咬定這就是北川老師親筆寫的,那些讀者還是將信將疑,看著頗高的單價,選擇將手裡的書放回了書架。
繁榮如法國文學市場,市面上依舊充斥著那種不要臉的“盜版”。
不過此“盜版”非彼“盜版”,確實是出版社透過正規途徑出版,一切手續齊全,在文化部也有備案。
但這種“盜版”,就和當年隔壁八九十年代的某些“盜版”圖書一樣,譬如書名叫《九陰九陽》,作者名那一欄也寫著金庸新著,讀者便以為是金庸大師的新作,歡天喜地的買了回去。
等到家裡拆開一讀,越讀越不對味,這水平也下滑的太厲害了!
然後過了許久,讀者才發現自己是被套路了!
這金庸新著,意思不是金庸,新著,而是金庸新,著!
真正的作者名是坑爹的金庸新!
法國文學市場上也有許多這樣的“盜版”圖書,可把讀者們騙苦了。
看到一波又一波讀者來來去去,購買《追憶似水年華》的卻寥寥無幾,店員們愈發著急。
所幸到了下午,巴黎大學出版社那邊終於把臨時做好的新海報送了過來——法國人就是這樣,因為沒有太大的工作和生存壓力,許多人做事磨磨唧唧,工作效率低下。
這份新海報本來要跟著一起過來,沒想到整整遲了一個上午!
不過這一個小插曲後,《追憶似水年華》的討論度也高了許多,上午猶猶豫豫的讀者們下午茶時間時都趕了過來。
這次他們不再懷疑,一人一本,興高采烈的拿著《追憶似水年華》看去了。
在90年代的法國,文學已經是全社會關注的要點之一。
文學界走在演藝界和娛樂界的前面,且在整個時代裡都不可或缺。
在這個時期,法國文壇已經湧現出了大量文學流派和優質的文學家,拿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家也不在少數。
但《追憶似水年華》這種意識流的寫法,縱觀這個法國文壇,讀者和作家們都找不出第二本來。
最初閱讀時,大量的心理獨白和意識流描寫會讓許多讀者覺得雲裡霧裡,主人公的所思所想很跳躍,不徹底代入進去,很容易出戏。
多虧法國文學市場的諸多優秀作品培育出了一大批有耐心,也有一定文學素養的高質量讀者,《追憶似水年華》前期的枯燥被他們忍耐著熬了過去。
等看到“我”和斯萬家的大小姐希爾貝特·斯萬見面後,命運的齒輪緩緩轉動了起來,一下子變得精彩無比!
法國各地的文學愛好者看完了《追憶似水年華》第一部第一卷後,一個個都為之瘋狂了起來,開始在網路上爭先恐後的發表著各種評論。
“真的是太精彩,太好看了!馬塞爾和希爾貝特後續的感情會怎麼發展呢?雖然是一部自傳體,但裡面的愛情故事真的好感人啊!”
“我推薦你們一定要去看看《追憶似水年華》,難以想象這是一個外國人寫的,裡面涉及到的一二戰時期的風土人情實在太逼真了!”
“是啊是啊!我的祖父就曾經參加過二戰,我向他描述了一些有關馬塞爾和斯萬家的情況,他非常篤定的告訴我,這個作者一定經歷過那個時代!
可你們知道嗎?據說北川秀老師只有二十五歲!和我的孩子一樣大!”
“繆斯,你看了那本《追憶似水年華》嗎?”
“《追憶似水年華》?那是什麼書?是哪位文學家老師的新作嗎?”
“是的。不過那位文學家並不是我們法國人,而是一個日本人。”
“日本的文學家?海蒂,伱什麼時候喜歡起東亞文學了?聽說那邊的風俗和我們完全不同,他們的很難讓人理解吧?”
“不不不。這本書寫的是一二戰時期的法國,你真該好好去看一下。你曾經不是說要是有一本能寫那個時期的愛情就好了麼?現在有了!完美契合你的需求!”
“真的嗎?!我馬上去等等。你剛才是說,這本,是一個日本的文學家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