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農業人口的增長,勢必導致《均田法》下土地資源的分散和浪費,教育的落後束縛了農業人口的的創造性和就業方向。就當下而言,無法改變這個大趨勢,更談不上遍地實現工商業發展,推進城鎮化,能先養肥焐熱了都郡這隻下金蛋的老母雞就算不錯了。
而土地集約化使用的前提是農業技術和機械技術的雙軌發展,光靠簡單的耬車,是無法實現廣泛意義上的機械化耕地和收割作業。
因此大規模集約化農業生產並不現實,唯一靠譜的辦法是利用既有的技術條件,集中人力加大力度集中屯田,而輜工營正是為此而編制的攻城部隊。
至於機械化,以汽柴油為動力的內燃機,尤其是多缸大型與電動機成熟之前,機械化收割和播種基本是夢,薛博林考慮更多的是以耬車為技術起點的技術改進,這並不能解決批次耕作與收割的問題。
如沒有百里燕可預知的技術發展趨勢,當下的歷史必然因為土地分配走回歷史跌宕的老路。
最後的人口控制算是較為可行的措施,至少現在麟城化工生產的天然橡膠產品,已具備工業化生產簡單橡膠製品的能力,保險套有望數年內,乃至十年後實現生產,然眼下就節制人口增長卻並不現實。
以鹹國國土面積和農業產能,合理的人口承載應在七千萬至九千萬之間,一百年後一億三千萬人口也不算多,但現在只有一千七餘萬人,嚴重偏少,這還包括戰爭帶來的幾十萬殘疾人在內,人口素質極端低劣,此時控制人口無異於自廢武功。
薛博林所提舉措既是面向未來,對當下亦有警示。
權貴勢力的土地大幅壓縮,而既有的人口基數決定了大量土地無法被耕種,待他百里燕百年之後,先烈們開疆拓土創立的江山和制度,後輩們若不能得以延續,並加以適當變革,必然形成蛋糕不做大,越分越小直到最後分贓不均的導火索。
因此土地政策的逐漸改變和制度化的踐行,必須加以規範和引導。
他並不贊成君主制下的個人中央集權,內閣集權同樣也有弊端,權貴勢力的大幅存在勢必讓內閣制淪為終身制,乃至權貴勢力的工具,這樣不好。
儘管當下終身制內閣對百里燕而言仍然十分重要,但並不意味著對後人有利,很顯然繼任者不能像他一樣。
薛博林的論述引起現場一片議論,能有其思想深度的卻寥寥無幾。百里燕不動聲色的掩飾去目中的驚異與賞識,轉而宣佈第二與第三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商業壟斷的利弊,第三個問題則是經濟自由化與計劃經濟。
關於商業壟斷,當下各國諸侯乃至鹹國基本是統治階層與貴族壟斷絕大多數鉅額利潤生產,除鹹國以外,其他諸侯國內私人業者甚少。
鹹國內部三大家族幾乎壟斷了全部先進商品、工業品和絕大多數生活必需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流通,乃至終端銷售。因此不僅給三大家族自己,也給其他覬覦權利和財富的其他權貴造成了錯覺,既百里燕能幹的他們也能做,完全壟斷來帶最大利益。
但現實是,封建社會下的國家壟斷的目的是保證基本的經濟穩定,鹹國開放型經濟的壟斷則是建立在百里燕技術釋放的基礎上,因此這種壟斷是極端案例。
壟斷並不能促進競爭,並因為壟斷而阻礙技術發展,既然現有的技術模式能實現百分百的市場壟斷,生產者很少會主動尋求技術的再進步迭代發展,至少在當下科學認知不健全的情況下,壟斷意味著滿足和不思進取。
當百里燕所預知的技術知識釋放乾淨,這種壟斷便成為阻礙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絆腳石。
但當下而言,壟斷帶來的權利與經濟資源集中,是發揮舉國體制,集中資源辦大事的有利保障。
百里燕提此一問,便是給薛氏以提醒,鹽梟此前一成不變的煮鹽幾百上千年滿足於現狀,致使鹹國幾百年間的發展既停滯不前,若非人口增加,國力幾乎停滯不前。
只有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創造新的利益增長點,才是推動社會發展和國力加成的正當手段。
當然,自曬鹽法發明後幾百年來除了裝置和處理工藝有所變化,手法也一成不變。百里燕只想籍此機會給滷侯提個醒,不要因為壟斷而沉迷於現在的局面。
第三問的涉獵範圍就大多了,自由經濟與計劃經濟外世知道的並不多,薛氏和軒亭侯府因為參與錢坊運作,因此能接觸到經濟方面的表述和一些理論內容。
提及此事是為今後的產業規劃與技術下放,給薛氏打個預防針。
首先鹹國工商業發展正經歷深刻而複雜的變化,技術的迭代發展與大量新生產品不斷湧現,讓市場供需關係出現劇烈波動。
就國內而言,大量產品並不能惠及多數人,更多商品用於都郡的銷售,權貴的享受以及對外出口賺取現金,其中鎮軍、輔兵、禁軍待遇的改善有消耗了很大一塊,因此民用工業品生活品尚無法滿足其餘各郡占人口多數的普通人。
而永興侯府實際上是一家國有性質的私人家族企業,幾乎壟斷了全部工業品和新式生活必須品的生產,小到針頭線腦鍋碗瓢盆,大到工業裝置,無不需要永興侯府與司農府一手包辦。
早幾年問題還不大,基本盤做大後,單純的朝廷生產和調控,已不能滿足市場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這就需要將部分生產下放至民間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