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萬農戶陸續住進了完工的住宅裡,工程在數萬人的努力下進度非常的快。
這也就說明數萬人的施工隊中的大部分勞動力即將面臨失業,中原區百姓將會被送會。
很多人都是抱有希望的,在幽州工作的增長了見識,很多新奇的玩意和很多經商的點子被很多人熟記在心。
憑藉這段時間打工賺的錢回去後就開始著手一門小生意,過好他們自己的生活。
其中就有很多人看中了街邊的豆腐,他們都已經詢問過想要置辦一個豆腐工坊並不用花費太多,主要的木板都對有手藝的人自己都可以製作,關鍵就是自作豆腐的材料和工藝。
他們諮詢過豆腐製作工藝在城守府就有售賣改良工藝,只要出點錢購買專利就可以回去自己嘗試製作。
很多攤販剛開始經營的時候都跟他們的情況差不多沒有多少本錢,都是從一點點做起來的。
還有好多人都知道幽州的酒館都需要雞鴨鵝等牲畜,如果他們願意飼養是不愁賣的。
有人就算過一筆賬,若是將他們幾個月賺的錢全都用來養殖這些雞鴨鵝,等長成後可以一次送到幽州的酒樓可以賺至少一倍的錢。
不過很多人並不看好養殖,畢竟他們的溫飽都有待解決更別提養殖牲畜,大多數人都覺得划不來。
因為曾經太窮了見到幽州的攤販生意就會多加註意,很多攤販的生意並不複雜,比如燒烤就是他們記憶中最簡單的。
同樣想要經營好燒烤攤賣的是食材和味道,這就要看他們的手藝。
有點人就打算不回去了留在幽州打工,決定留下的人有人多大部分都加入了商人的施工隊,還有一些人去工作做工。
將中城的百姓送回後,李秀寧開設的商店生意收益明顯增加,另外回去的人很多人都做了小攤販。
改良的豆腐在中城出現,很多酒樓都來進行訂購,從小攤販到經營豆腐坊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當初決定要做這個生意的時候都是下了很大決心的,哪成想因為是頭一份做豆腐的竟然受到了酒樓的訂單。
不僅如此最大的訂單則是來自工程隊的食堂採購,他們的豆腐需要供應數十萬人的需求,才讓他快速招募了大量的人手進行製作。
一開始的供應還無法滿足需求,後來一狠心直接帶著訂單到中城錢莊進行貸款,接著就從幾十人的豆腐作坊一下子擴建到了幾百人的大型豆腐工坊。
每天製作的豆腐全都供應施工隊,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將貸款還清,豆腐坊的人數還在持續增加。
產量一天比一天多,甚至都將豆腐賣到了臨近的城郡。
發展的勢頭很猛,可究竟會不會是曇花一現就不得而知,畢竟工程隊的建設工期遲早都有完成的時候,到時候豆腐坊的供應客戶就會變成城中百姓。
如此大規模的好豆腐坊能夠繼續經營下去嗎?
中城的豆腐坊算是一個發展比較快的特例,但是還有很多從幽州帶回來的小生意都有人在從事,這也是經濟開始復甦的一個過程。
中城從打工的人回來後也多了很多人開始使用腳踏車,還有從事三輪車運貨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