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的時間購置了中城建築規模最大的四層樓閣開啟了綜合商店,商店內彙集了來自幽州基本所有的貨源商品,直接開了一個超大型的商城。
商城中的攤位都各自經營著專屬分類產品,一個商店裡面有八十多個攤位。
商店內部的服務員都是統一聘用的,所有商品都是商城採購的,有這麼一個集合所有商品的店鋪出現基本上就沒別的店鋪什麼事兒了。
開業後倒是吸引了一些人,大多數都是好奇。
李秀寧在銷售方面制定的貨品價格都比較便宜,完全就沒有預算商城成本這才將商品能夠賣到與普通商鋪一樣的價格。
走的就是平價銷售理念。
李秀寧做這個商場之前是經過一番調查的,就中城的情況來說商鋪的生意不好並不是真的因為百姓們不去消費,只不過是很多擺攤的小商人阻斷了他們的消費途徑。
就像李德和張出塵見到在施工工地附近的攤販,很多東西都不用走太遠就能夠買到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去商業街進行消費呢。
要考慮他們的第一需求,從溫飽都無法保證到現在有了一份短期的工作他們都想著做好自己的事情,想要消費就需要有很多前提條件,必須需求和錢財。
只能說當前的中原區的百姓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工作賺錢改善生活積累生存資本。
想要發展商業當前時間段顯然是不合適的,但這也不是絕對。
張出塵提出的大商場模式其實就是一個不錯的主意,至少能夠滿足百姓們的獵奇心理。
商店中有所有幽州出售的商品,真的沒有當地百姓不好奇嗎,透過開業實際的經營情況證明客流量不多但還是有人光顧的。
李秀寧想的是首先不賠錢,所以將商品的價格都是平價銷售,就是與幽州的市場價格一致。
大部分貨源都是儲備的方式囤積在倉庫之中,這樣需要多少貨就可以補充,不用商隊連續供應減少開支。
食品類不容易儲存的商品進貨量很少,在當地副食食品廠採購的貨物都是很少的,如果銷售不掉會當成員工福利在保質期內發放,不至於造成浪費。
商城的僱傭的員工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開支上都是經過精打細算的。
想要增加收益李秀寧從李德那裡是學到了很多手段,但目前的情況還不好使用,需要等工程專案都完成才會有足夠的客源。
李德將商場的事情直接交給李秀寧全權處理,反正經營商場並不複雜也沒有難度。
他關係的是中原區的建設和他說要落實的事情是否絲毫不差的完全執行。
醫學與教育兩大體系的事才是重中之重。
他也會時不時的關心一下城守府下設的施工隊伍發展的情況,城守府的工程隊正在為遷徙過來居住新城區的百姓建設房子。
起初的八千人已經增加到了一萬三千人,透過實踐學習很多人都掌握了配合蒸汽裝置的建設模式。
他們的建設速度是普通施工隊的三倍,畢竟有蒸汽裝置的配合,運輸垂釣材料完成的要更加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