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崇禎也借過錢,效果不好。
只要朝廷一開口借錢,上到皇親國戚,下到督撫大員,幾乎行動一致。都勉強“意思”一下,多的沒有。
“楊承應計劃對內借債一千萬兩,對外借債一千萬兩,總計白銀兩千萬兩。”洪承疇說道。
“多……多少?兩千萬兩白銀!”
崇禎瞬間心情不好了。
他回到御座,喝了口茶,忽然想起了什麼,又問:
“實際借到多少?”
“據臣目前知道的,江南的茶商、鹽商等,宣大的大商等,都盼著借錢給楊承應。”
洪承疇說道:“以臣的估計,兩千萬白銀只需對內即可,連外債都不用借。”
崇禎如遭雷擊,面色要多難看就有多難看。
其實,洪承疇還少說了一件事。
朝廷那幫勳貴,部分富有的大臣,已經蠢蠢欲動。
只等著憑票出來,就來個近水樓臺先得月。
這一刻,他們再也不是“窮”臣。
“朕要有兩千萬白銀,區區流寇早已剿滅。”
崇禎血壓上來了。
“陛下,楊承應想借錢也不是那麼容易。譬如在李朝,他就吃了大虧。”
洪承疇故意誇張說道:“李朝就因為不肯借給他錢,還把這事捅到了陛下面前。”
“你不是說,有很多人願意借他錢,為什麼還要找李朝要?”
崇禎發現了矛盾點。
“實不相瞞,楊承應在很早之前,就找李朝要錢。而且專門找的是李朝的兩班貴族。”
洪承疇解釋道:“當時韃子還在,李朝畏懼韃子,這才被迫接受楊承應的條件。
如今沒有了韃子,李朝不願意繼續給錢,這才鬧出事。”
崇禎冷哼一聲:“楊承應的膽子夠大,居然把錢收到了國外。”
“陛下,其實臣真正要講的話,正與李朝有關。”
洪承疇一臉認真的說道。
“哦?說來聽聽。”崇禎正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