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兄,弟最近遇到一樁奇事,百思不解,早想問閻兄。”
袁崇煥放下茶盞,沉聲道:“王經略給蒙古林丹汗61818兩4錢6分6厘撫賞,也給了蘇布地銀子。
怎麼小歹青和蘇布地還是劫掠遼西,尤其是小歹青,竟然搶了林丹汗派來領賞回去的隊伍。”
這問題,閻鳴泰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小歹青和林丹汗的關係,實際上相當於三國時袁紹和漢獻帝的關係。
也就是說,小歹青立了功,卻給林丹汗撫賞的行為,如同吃了羊肉湯,給豬肉鋪付賬。
純純的愚蠢舉動。
但這話怎麼好對袁崇煥說呢。
那可是王總督和王經略共同定下的,要是指出來,自己還要不要在官場混了。
閻鳴泰只好裝糊塗:“此事,我也不十分清楚。大概是小歹青見財起意,臨時舉動。”
這樣明顯敷衍的回答,袁崇煥自然不信。
不過,他沒有深究,而是提起另外一件大事。
“王經略執意駐守山海關,把遼西大片區域拱手讓給蒙古人和後金。
此舉著實不妥。我已勸過多次,可王經略就是不聽,我打算上奏朝廷,請朝廷裁奪。”
閻鳴泰眼前一亮,這種得罪上官的事,的確只有實心實意的袁崇煥能幹得出來。
其實,他也不認可這種做法。如果讓後金把勢力拓展到山海關以外,倘若薊鎮再丟失。
山海關腹背受敵,那麼京城就在眼前了。
“袁老弟,此事我不能幫你,但我絕對支援你。”
閻鳴泰難得表明心跡:“山海關外,大有可為,我們應該趁此時推出去。”
“那好!”
袁崇煥起身,“我這就回去寫奏本,繞開王經略,直接送到內閣首輔葉大人手裡。”
閻鳴泰也起身,有些遲疑:“你這樣做是否妥當,王經略畢竟對你賞識有加。”
繞開賞識自己的上官,直接把狀子告到內閣,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不知好歹。
以後,很多人也會對袁崇煥心生警惕,認為這個人連恩人都敢出賣,不值得深交。
袁崇煥卻眼神堅定:“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他以詩明志,向閻鳴泰說明自己的想法。
閻鳴泰聽了這話,欣賞的點了點頭。
當夜,袁崇煥就寫一份奏本,說明了只駐守山海關的弊端,以及遼西的情況。
文中,袁崇煥希望首輔能向王經略施壓,率軍進駐寧遠,進而觀察錦州的情況。
收復錦州,等於扼守住遼西走廊的門戶。為山海關形成戰略緩衝地帶。
這麼做,還可以安置大量的遼人,避免出現遼人和土著百姓之間的主客矛盾。
奏本上到朝廷,果然驚動了首輔葉向高。
但是葉向高此前被王化貞坑慘了,不敢冒然相信前線奏報,決定找到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商議此事。
這人是誰呢?
正是新任兵部尚書——孫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