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的直白程度,比之《孔乙己》還要“刺激”幾分。
這篇在形式上就是比較特殊的,他是由十三篇日記組成的。
中用第一人稱的語氣,也就是“我”,來敘述著“狂人”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狂人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身邊的人都是一群吃人的人。
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是“瘋子”。
但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
這篇,是典型的象徵主義作品,充滿了諷刺與批判的意味。
書中狂人的形象,象徵的就是那個年代中的覺醒的知識分子們,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禮教吃人的慣例。
不過這篇讀起來比較怪誕,初讀之下,有可能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
就比如現在,很多讀者讀完第一遍之後,都是一頭的霧水。
“這寫的什麼玩意?”
“不是,我咋沒看懂?”
“要不是知道這是葉老師寫的,我估計我看完三行就該看不下去了,強忍著讀完了,但是這寫的是啥啊?什麼意思?”
“你們仔細讀兩遍就能明白了。”
“當你看懂這篇之後,你就會發現,葉老師是真特麼的牛逼啊!”
“他是真敢寫啊!”
有人沒看懂,但也有不少讀者看懂了。
像是葉落粉絲圈裡最出名的這位“千里江山”,這會就在評論區給大家解釋道:“我大概是明白了,如果放在魯迅先生那個年代中,狂人指的就是他們這些進步分子。書中說的吃人的社會,則是當時那個被封建禮教束縛住的社會,周圍那些吃人的人,指的是當時那些被統治者愚弄的民眾們……像是書中寫到的這句話‘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這話的意思其實說的是那些沒有被封建思想毒害的孩子們……總之,你把吃人理解成封建禮教就行了。這也符合《覺醒年代》中關於魯迅先生的描述。”
“當然,我這裡解釋的《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所寫的《狂人日記》。”
千里江山的解析算是比較透徹的了,不過他最後一句話說的就很值得玩味。
“魯迅寫的《狂人日記》?千里大佬為什麼要強調一句這個呢?這作者不就是魯迅麼?還能是誰?”
“妙啊。”
“大佬詳細說說。”
“我想聽後續。”
“我差這點流量麼?繼續說啊!”
“算了吧,後邊的別說了,你們要是真能讀懂《狂人日記》的話,就別讓千里大佬繼續說了。我怕他和葉老師一塊進去……”
“不至於吧。”
“千里大佬這個說法,真的很有意思。”
“不是,你們說啥呢?這不就是魯迅先生寫的麼?還有別的版本呢?”
“當然有!如果是魯迅寫的,那指的就是魯迅的那個年代。但你想想,這真的是魯迅寫的麼?”
“這個解釋確實牛逼,如果作者不同,那象徵的意義可也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