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不一樣,這裡的窮人是真正的無產者,窮的蕩氣迴腸。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聽說朝廷招人賣報紙,一份能賺一文錢。
關鍵是,可以先拿報紙,賣出去之後再結賬。
這種約等於沒有成本淨賺錢的好事兒怎麼能錯過,各家都紛紛將孩子送了過來。
這些孩子也算是懷揣夢想而來。
畢竟,一天就算只賣出去三五份,都夠一家子三五口吃一頓飯了。
能賣出去十份,賺的錢就能和父親一天薪酬平齊了。
然而,現實狠狠的給他們澆了一盆冷水。
從早上到現在,也就只有陳景恪買了一份。
大多數人看都不看一眼,少部分人會問報紙是什麼。
然而這群大字不識一個的孩子,哪知道這些。
翻來覆去就那幾句話,翰林院主辦的週報,走過路過不容錯過什麼的。
聽到這裡,陳景恪大致已經猜到問題出在了哪裡,又問了最後一個問題:
“你們都在哪裡賣的?”
那少年說道:“人多的地方啊,集市、做工的地方……都去了。”
陳景恪心道果然如此。
集市雖然人多,可大多都是小市民,在識字率不高的年代,大多都是不識字的。
更不會用一天的薪酬,去買一份不知道是什麼玩意兒的週報。
做工的地方,說白了就是苦力市場,識字的人就更少了。
在這些地方,能賣得出去才見鬼。
於是就說道:
“你們選錯地方了,報紙只有識字的人才能看的懂,你們應該去讀書人多的地方。”
“或者去商人比較多的地方也可以。”
那少年怯怯的說道:“讀書人都是大老爺,我們不敢去。”
陳景恪沉默了一下,才繼續說道:
“但你們是替翰林院賣報紙的啊,他們不敢拿你們怎麼樣的。”
“如果有人搶你們的報紙,你們就記住他的模樣,然後去找給伱們報紙的人就可以了。”
“他們自然會去找那些讀書人的麻煩的。”
那少年眼睛一亮,猶自不敢相信的道:“真的嗎?”
另外幾個賣報的小孩,也都很興奮的樣子。
陳景恪笑道:“當然是真的……不過你們吆喝的也有問題,應該告訴客戶,什麼是報紙。”
然後,他就將報紙的具體含義告訴了幾個少年。
又給他們設計了幾句新的廣告詞。
比如,面對讀書人的時候,就喊:太上皇、皇上、太子殿下親筆文章……不容錯過。
面對商人的時候,就喊:國家政策、商業資訊、物價變動……
雖然他們並不能完全懂是什麼意思,但在利益的驅動下,還是努力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