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翼翼的雙手託著詔書,又如獲珍寶的將詔書收回懷中,二人才終於站起身,對天子啟拱手一拜。
“行啦行啦~”
“早就給你們送去過訊息、透過口風的事,用不著裝出這幅‘驚喜萬分’的模樣······”
天子啟笑罵一聲,自是讓殿內的二人呵笑著低下頭,一時間,殿內便盡為一股莫名的和諧氛圍所充斥。
片刻之後,周亞夫、竇嬰二人更是齊齊低下頭,各自從懷中,取出兩方形、色各異,盒內卻裝著同樣一枚玉製兵符的小木盒,再毫不留戀的降低遞上前去。
見此,天子啟也沒有多交情,淡笑著對身旁的郎官再一擺手,便將那兩枚全天下僅此兩枚的兵符,再度收回了自己手中。
“唔······”
“這枚是朕的,留著;”
“另一枚,給太后還回去。”
低下頭,稍瞥了一眼兵符,並做下‘朕留一枚,另一枚給太后送去’的吩咐,天子啟也終是帶著溫和的笑容,在御榻上坐下身來。
而天子啟這看似怪異的吩咐,卻並沒有讓殿內的任何人,流露出絲毫怪異的神情。
——自太祖高皇帝時起,漢家的軍隊,就有一套極為健全的調動規則。
其中最核心的一條,便是:無論身居何職、秩祿幾何,凡是調動兵馬超過五十人,都需要詔書、虎符為證,且二者缺一不可!
不如令,坐謀逆!
這條法令中的詔書、虎符兩道憑證,詔書指的,自然就是天子詔書,以及太后懿旨。
至於虎符,則正是方才,天子啟從周亞夫、竇嬰二人手中收回的兩枚玉製虎符。
倒也不是說,只要調兵超過五十人,就非要用這兩枚虎符的其中一枚。
實際上,除了這兩枚玉製虎符,漢室還有成百上千的銅製虎符,可以調動五十到一千人不等的軍隊。
但那些銅製虎符,大都是‘專項章’,能調動的兵馬,都是固定的一支部隊。
——比如飛狐都尉的銅虎符,就只能調動飛狐都尉,而無法調動其他軍隊之類。
而這兩枚玉製虎符,卻是無差別全功能的、真正意義上的調兵虎符。
凡是漢家的部隊,無論是中央軍、地方軍,亦或是諸侯國兵、郡縣武裝青壯;
只要看見這枚玉製虎符,以及太后、天子其中一人的調兵詔書,就必須無條件服從命令!
這也正是如今的漢家,已經逐漸形成‘太尉不常設’的政治潛規則的原因。
——理論上,這兩枚玉製虎符的其中一枚,應當由太尉長期保管,並藉此具備‘隨意調動天下兵馬’的兵權。
至於天子啟將兩枚玉製虎符的其中一枚,給竇太后‘還’回去,自然是因為過去,這兩枚玉製虎符,便一直是天子掌其一、太后掌其一。
起碼在‘太尉不常設’的政治潛規則形成之後,這枚本該由太尉保管的兵符,便自此交到了太后的手中。
在如今的漢室,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畢竟兩宮制,不可能只靠‘太后’‘天子’的身份形成——實打實的槍桿子,才是權力最直接的來源。
而且這樣的安排,也可以避免在某些特殊時期,發生一些不該出現的情況。
比如天子出遊,在路上出了什麼意外,軍隊想前去救駕,卻礙於沒有虎符調動,而只能原地不動!
類似這種‘天子需要調兵,又無法親自調兵’時候,太后就可以站出來,用另外一枚兵符調動兵馬,解此燃眉之急。
誠然,這樣的安排,肯定會讓太后具備一些‘不該有’的權力和能力。
但比起外人,太后,起碼是天子的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