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顏如舜是反覆詰問過自己很長時間的。
她在教育界的經歷不算長,但是比較豐富,可以說觀察到社會的一個縱剖面,也算是見多識廣,小有心得。
正常入學的孩子不用多說,而敢於另闢蹊徑的少數派或多或少都有這麼一些特點:
一是對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的。這種想法不僅僅是一般人對體制內教育的失望和批判,他們的心裡還有一套自認為更有前途、更有希望的方式方法,比如學堂教育、在家上學,或者是在藝體或其他專業有明確晉升發展路線的等等。
二是家庭有讓孩子去嘗試的底氣。最典型的就是二代家庭,比如:富二代不怕實驗失敗,反正他們有的是備用方案,大不了請私教在家突擊教學,最後去國外鍍金;比如:藝二代大多也不怕,因為行業內的人脈資源擺在那裡,只要孩子不是個蠢的,從小浸染之下,混口飯吃簡直不要太容易。如果新的路子走得通就走,走不通就走父母鋪好的路子,所以心頭半點不忙慌。
當然也有人並沒有這麼強大的底氣,但是對自己懷有強大的自信心,有那個勇氣帶著孩子去闖一闖教育界的劍門關。
她也思考過自己的情況:想法自己是有的。家庭底氣勉強也算有,但是情形相對尷尬——就他們家的家庭資產而言,肯定算不得富二代。而科二代絕對是所有二代中難度等級最高的一個,其他任何二代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坐享或接管父輩的人脈資源,但是科二代卻不行,因為搞科研沒法單憑人脈資源吃飯,首先自身得豎得起來,否則後面的“0”再多,也是一個詞:滾蛋!
所以,越是瞭解,她就越是謹慎。
“在家上學”的優勢很明顯,她也算在一定程度上踐行過在家上學,簡簡在這個年齡能夠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也算是一個標誌性的成績。
但是,教育是一場馬拉松,不能因為早期的領跑就自鳴得意。
她在“在家上學”群潛伏學習了三年,見識了形形色色的家庭。
有半途出來在家上學,結果發現效果不好又回到學校的;有一開始就想清楚要怎麼做,堅持得也很好,順順當當一直走到今天的;有做得磕磕絆絆,但是自覺比學校效果好的;有計劃好哪個階段在家上學,哪個階段回到學校參與中考或者高考的;也有一頭扎進來,發現情況跟自己想的不一樣,不斷調整不斷更改計劃,不知道能不能走出一條路子的……
總之,群裡氛圍開明,大家經常暢所欲言,互相學習,也有時候爭論得頭破血流……頗有些蔡元培時代“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北大味道。
在這些日常討論中,顏如舜大概瞭解了每個人是因為什麼原因走上這條小路,目標是什麼,準備怎麼走,走到哪個環節了,效果如何等等。
而縱觀人來人去,最終每個人都要回到一個基本問題上:家長要百分百為孩子的教育負責,而你負得起嗎?
再往深了問:萬一失敗了,你能不能承受得起後果?
大部分家庭的回答都是否定的,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學生都進入學校,讓老師承擔大部分教育責任的主要原因;這也是為什麼多數另闢蹊徑的學生都是二代出身的原因。
顏如舜其實也無法信心百倍的對以上問題做出肯定的答覆。
但是,她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簡簡現在年齡還小。
按照體制內教育,正常的啟蒙年齡是67歲,而簡簡才3歲多一點呢。在小學之前,她完全可以放心大膽的,來一次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
成當然好,敗亦不怕。
因此,她才有十足十的底氣站在雙方父母面前,跟他們爭取這一次機會:“首先,我要說,幼兒園不是從來就有的!
“從1816年英國空想主義教育家歐文創辦第一所‘新蘭納克幼兒學校’開始,到現在也不過才200年多一點而已。中國有記載的歷史上下五千年裡,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接受過幼兒園的教育,完全是在家庭教育中奠定基礎,最後成功走向社會的。所以,上不上幼兒園其實並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重要。”
這個開場白的效果很好,全家人都安靜下來,凝眉靜聽。
有一瞬間,顏如舜幾乎以為自己又回到了H通訊,進行著日常的PPT工作彙報。
儘管已經是三年之前的事情了,但那個自信從容的職業女性似乎並沒有從她的身上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