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容易,說起來有很多人為了成功,都是打著替天行道的旗幟,其實就是為了爭霸天下,想著坐上那把椅子,結果一個個都失敗了。”
這例子太多,想當年七國之亂的時候,那些反叛的諸王還打著“清君側”的名頭起事,結果在三個月後,就被中央鎮壓下去。
這還是反叛的一方,有兵、有將的情況下,結果依舊是失敗。
所以能開立新朝登上皇位的人,無一不是特別能幹的人,當然他還需要有一批人追隨。
那種想著以個人之力建立一個皇朝的,沒有可能的。
旦旦顯然更在意另外一件事,他問:“打著替天行道的旗幟?其實那些人並沒有替天行道嗎?”
“啊。”餘穎停頓了一下。
這,說起來就比較複雜了。
在剛開始行事的時候,很多人的確是忍無可忍才起事的,甚至有種殺光貪官汙吏的想法。
但,到了後來,整個隊伍就腐化墮落下來。
依舊是那些老實巴交的人在社會最底層掙扎,被欺凌,被侮辱。
尤其是婦孺,簡直就是最倒黴的人,一言不合就被殺,甚至成為別人嘴巴里食物。
想了一下,餘穎說:“其實在初期還有些好的地方,有著良好的願望。”
“只是,沒有做好什麼準備的人,空有理想,到了後來就會演變成一群沒有政治素養、沒有施政綱領的人,他們一味為了個人利益而戰,和強盜沒有什麼區別。”
“所以,你不喜歡這種人。”
“當然不喜歡,作為一個女性,實在是無法喜歡這種行為。”餘穎說。
她從心裡不怎麼喜歡那些打著替天行道的旗幟,卻做著豬狗不如事情的傢伙。
說起來,這位路女王似乎也要走同樣的路線。
以為打下京城來,自然會有人替她打理整個朝廷,然後帝國自然運轉起來?
呵!
那麼,她應該有什麼底牌才對?
十七皇子?
這是個問題,事實上只要牽扯到皇位的傳承,就會有無數人杜撰。
就比如說,曾經的大清皇朝,在康熙駕崩後,到底是傳位於哪個皇子這件事,就頗有幾分傳奇。
明明聖旨上說的是傳位於四皇子。
結果有人杜撰出來是雍正在聖旨上改字,把皇位從自己弟弟手裡十四皇子搶過來。
甚至這種說法頗有市場。
但後來的專家告訴大家,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這種聖旨採用三種語言書寫:滿文、漢文、蒙文。
所以怎麼改?
想到這裡,餘穎不由地放飛自己的思想,腦洞大開。
如果是那位路女王,該怎麼扭轉對自己不利的方面,也就是怎麼洗白?
說不定,那位路女王會拿出一份說是文皇帝寫下的聖旨,說是已經故去的文帝準備把皇位傳給十七皇子。
雖然聽上去很是荒誕,但也是有一定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