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劉儉橫看豎看,左看右看,最後還是覺得朱儁比較合適。
朱儁雖然是寒門出身,但是因為軍功極高,在天下間頗有聲望。
朱儁在明面上,其實是傾向於朝廷的,但是他並不傾向於董卓。
因為朱儁明白,若想在這個天下立足的話,就不能和士人集團完全鬧僵,特別是他這種寒門出身的人,沒有那麼多站隊和犯錯的成本。
所以,與董卓保持對立,對朱儁而言就是政治正確。
可寒門出身的朱儁,也不是士族群體。
他跟望族閥閱更是扯不到一塊兒去。
你要是給朱儁硬性的歸屬一個陣營,那隻能說他是軍功集團和寒門底層豪強的結合體。
孫堅就是被朱儁所推舉的,而看一看孫堅的出身,就能大概推斷朱儁所處的陣營在哪了。
代表寒門小豪強的朱儁,在政治利益上,其實是與劉儉最為相和的。
因為你仔細看看劉儉在冀州推行的政策,你就會發現,劉儉其實是在推行一種相對公平的政治與財富機制。
這種相對公平的機制,對於普通的寒門豪強來說,是可以獲利最大的。
因為一旦各項政策相對往公平的方向走,首先受損最大的,自然是處於頂層的望族,因為他們的財富和權力都是因不公平而獲取的。
而最底層的黎庶,雖然也會因為利益重新分配而獲得一定的資源,但是因為家庭的底子太薄,其所獲取的利益相當有限。
現在對於河北普通的民眾而言,政府的政策給他們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夠吃飽飯。
所以這麼一推算下來,朱儁和劉儉的政治利益其實是最為合拍的。
所以,韓浩的想法就是:留劉儉是想以朱儁在河內郡為主,而自己則是在河內郡為輔。
朱儁雖然是車騎將軍,並不會完全受劉儉管制,但是劉儉想要在河內郡做點兒什麼事,朱儁肯定是不會阻攔的。
而且,朱儁的年紀已經不小了,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有今天沒明天。
就算他能長壽,但過個幾年的功夫,他也未必能夠繼續在河內屯兵了,該回鄉養老就是回鄉養老。
而到時候全盤接手河內郡的,不就是自己的韓家嗎?而韓家的背後不就是劉儉?
到了那個時候,天下具體是什麼形勢,誰也說不好。
……
想通了箇中的道理之後,韓浩立刻找了個由頭,親自去了朱儁的府邸拜訪。
朱儁此時正在研究出兵對付境內白波軍之事,見韓浩來見自己,心中甚感奇怪。
畢竟對方雖然是王匡的從事,但平日裡,除了正常的公事交往之外,朱儁和韓浩並無私交,如今對方深夜登門拜訪,必是有大事要談的。
朱儁在府邸正廳接見了韓浩。
韓浩也不扭捏,既然是打定主意要做,那面對朱儁這樣的武人,也就無需過多贅言,有什麼說什麼就是了。
當下,就聽韓浩言簡意賅的將王匡想要等著劉儉過境之後,斷劉儉歸路的事情向朱儁做了一個詳細的陳述。
朱儁聽完大驚失色。
這事對於朱儁而言,不可謂不大。
一個弄不好,或許都會事關整個河內的安危和動盪。
韓浩一番解釋說明,將事情的脈絡都向朱儁做了明確的解釋,隨後就站在一邊,靜等朱儁回話。
朱儁聽完了韓浩話後,一張臉已經憋成了豬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