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劉儉帶兵來河內之郡,韓浩就已經派人暗中去見劉儉,將王匡在河內郡設計,欲乘著劉儉離開了河內郡之後,派兵斷他後路的事向劉儉做了坦白。
雖然劉儉是知道這件事的,不過韓浩既然肯將這件事告訴他,那劉儉依舊非常開心。
這代表了韓浩投誠的態度。
隨後,韓浩的手下給劉儉呈遞上了一封書信。
那是韓浩的親筆,上面詳細的寫明瞭韓浩自投誠到劉儉麾下的原因,乃至於其族中可以為劉儉使用的資源。
這其實就是韓浩一個投名狀,他將這封書信送到了劉儉手中,其實就是等於讓劉儉掌握了自己的把柄,讓他對自己放心。
在這件事上,韓浩和劉儉兩個人心照不宣。
……
劉儉屯兵懷縣的晚上,韓浩的使者又再度來到其營,向劉儉詢問下一步韓家人應該如何行事。
劉儉告訴韓家的使者,讓他給韓浩傳個信兒,要求韓浩今晚務必想辦法見到朱儁,將這裡所發生的一切告知對方。
並使朱儁能夠傾向於自己。
……
韓浩是個明白人,他能夠猜到劉儉的目地。
河內軍政方面,確實是王匡是一把手,但身為車騎將軍的朱儁,目前在河內也有非常巨大的影響力。
而且就為人和名聲來說,朱儁要比王匡強得多。
現在,王匡是註定要被取代的,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問題是,要由誰來取代王匡?
三河之地對朝廷來說異常重要,是關中在東北方的屏障。
王匡若是倒臺了,那董卓會立刻如同餓狼一樣的撲上來,將河內之地死死的把在自己的手裡,不允許任何人染指。
劉儉若是敢在這個階段,在河內安插自己的兵將,那董卓一定就會請天子和太后明文詔書,問責劉儉。
劉儉這麼多年以來,不就是在打一個忠於漢室朝廷的人設嗎?
那好,如果你想這個人設,那你就別要河內!
如果要了河內,我就透過朝廷輿論和天子把你這個人設摧毀掉。
董卓和劉儉一直處於一種既是競爭又是合作的關係。
這種關係非常的微妙。
在新政方面,董卓和劉儉屬於攜手向前,齊頭並進,兩個人拼了命的都想把這件事做好。
只要是事關新政,雙方不需要做更多的溝通,彼此都是不約而同的將勁往一個方向上使。
其默契的程度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絕配。
但新政之外的事兒……那董卓和劉儉可是誰也不慣著誰。
該收拾你就往死裡收拾。
該打壓的時候就往死了打壓。
所以說,有朝廷目前在關中虎視眈眈,劉儉不方便以自己的人手來強佔河內之地。
那如果是韓浩替劉儉鎮守河內的?
肯定是也不行的。
三互法就通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