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聽得彷彿有點明白了,便問道:“陛下,臣縱橫家李清,適才聽陛下所言諸派各有優劣,能否請陛下細言之!”諸學者也紛紛附和。都想聽聽在扶蘇這樣一個大帝的心目中諸派各有什麼優劣。
扶蘇點了點頭道:“那聯就說說!聯是墨家‘鉅子’,就先聽墨家說起吧!墨者以兼愛、尚同、節用、止爭為基本特點,而且由於這數百年來的環境惡劣,發展了一批強大地武力保護自己的身派,可派諸派之中的異類!
墨家學術中的主要缺點為節用和止爭兩個方面,聯分述一下。節用:墨家之節用觀已經苛刻到了世人最好皆布衣淡飯、,小屋草蓆的地步,其實節儉不是不好,但是如果太過,那問題就大了!比如說:國家要發展,經濟要強盛。如果百姓們人人都這般節衣縮食,那生活水平如何提高!?物資交流如何進行!?國家經濟如何強盛!?又如何能夠體現我華夏天朝的威儀!?所以這觀點十分地不現實,而且世人皆有**。今天賺一錢明天就想賺兩錢,今天有魚吃明天就想吃肉。而那種真心能夠清心寡慾人畢竟是少數,所以墨家學派流傳數百年來,影響力不大的原因主要就在此!
另一點止爭也是大問題所在:墨家成立的武力主要用處就是一保護自己,二護弱抵強。乍看起來,嗯,墨家地確是仁義之師,劫富濟貧。好啊,但是卻不知這樣做是大錯特錯!還是那句好話,世人皆有**,有**就會有紛爭,而紛爭體現到一國君主和統治階層的身上就是戰爭,所以說只要有人存在,這世上就不可能沒有戰爭,這是任何聖人先師都沒有辦法改變地,墨家數百年來到處撲火卻火焰依舊四燃就是這個道理。最終,墨家因逆天而行,被各國所忌,以致於本派學說轉入地下,影響越來越小,據聯估計,如果再這樣持續下去,再過數百年,墨門不是消亡,就將因和朝庭對抗而走入魔道!
但墨門也有優點,而且優點很多,比如說兼愛和尚同。這兩點提得很好,我華夏憑什麼自稱為天朝、中央帝國,就是因為有禮儀的存在,敬老愛幼、相敬如賓、尊敬賢者、求同存異,這是我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這也是墨門數百年來雖屢陷低潮卻依然有徒眾景從的重要原因!這一點倒和儒傢什麼相似!
但看最看重墨門地卻不是這個,而是墨門強大地科技力量。諸卿可不要以為墨門的那些科技都是奇巧淫技,那可都是為國為民、強國興軍的支柱!國家有了優良地兵器才可抵禦外晦、保護百姓;工匠有了先進的器械才能又快又好地生產大量的器械供給工、農、商、學、兵諸行業,使得國家國力強盛,經濟興旺,百姓幸福!
據以上所述,聯日後會將墨門的一些典籍全數妥善儲存,作為史料,但是墨門做為一門治國理論的使命就此終結,因為墨門不適合制國,它的優點其它學派多數也有。當然,墨門的武力也將全部解散,由國家重新整編。但是,墨門卻會始終存在,因為聯決定將墨門地全部精力全部轉移到科技方面,不久朝庭將以墨門的科技力量為主體成立一個科技部,等同九卿,由國家提供強大的財力支援、召集墨門和天下最優秀地工匠,並透過國家機構全力提升墨門和工匠們的地位,以使這科技部為國家各行各業提供強大地科技支援。聯為墨門擬定的發展口號是:‘強國興軍,科技為本’!墨門的諸位長老,對聯的安排還算滿意嗎?”
墨雨等有些欣喜,也有些落寞,喜得是墨門終於正大光明地登上了政治的舞臺,但卻憑的不是它的治國理論,而是它地科技力量,這似乎有些捨本逐末了,但這已是墨門最好的結局了,總比漸漸消亡得好,連忙拜倒道:“謝陛下,臣等一定為國盡忠盡職。不負陛下厚望!”
扶蘇點了點頭道:“再論縱橫家,和墨門一樣,縱橫家不適合作為治國的大理論,但和墨門一樣做為治國的補充力量還是很有必要的。
縱橫學說沒有明顯地缺點,他的優點就是實用和功利。一個優秀的縱橫家就像蘇秦和張儀那樣以傑出的口才和豐富的學識作基礎,以強大的國力作為脊樑,以國家的利益最大化作為目標,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為最理想化的境界!
我國中現在的九卿之一‘典客’幹得就是這樣的事情,但是並不系統、並不完善,所以日後縱橫家地勢力將主掌典客。為我秦國的利益奔走四國。聯為縱橫家制定的發展口號是‘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希望你們以後作為政務的第一標準。對聯的安排,縱橫學說的各位學者,還算滿意嗎?”
諸縱橫家聞言大喜,他們雖然得不到一個治國大理論的地位,但從九卿中劃去一塊地盤也是相當不錯了,連忙拜謝道:“臣等謝過陛下!”
扶蘇又看了看韓信等道:“至於兵家,則又是諸般學說中的一個特例。特就特在兵家之源遠流長,甚至可比黃老之學更加久遠。因為有人始就開始有戰爭,就戰爭就開始有兵學,所以論資歷。諸派中當以兵家為長,而且其完善程度也是各派所不及。
但是兵家學說只適合治軍。不適合治國,所以故只能如墨門、縱橫家一樣取朝中三公之太尉府治之!由於兵家之學派發展得已經非常完善,聯在歷年征戰中又多加改制,所以一切按照舊例。暫無變化!
不過,鑑於兵家護國保民地特殊地位,聯亦送兵家一句話以資嘉勉‘兵者,國之利器。上護國家,下佑黎民,不可不精也’!希望諸將記住這句話,用以自勉!”
“謝陛下,臣等謹記!”韓信等見扶蘇如此看重兵家,也是十分高興!
扶蘇又看了看儒、道、法三家,這三家見墨門、縱橫家、兵家都有了一塊地盤,心癢難耐,都巴巴地望著自己,便笑道:“儒、道、法做為三門具有全域性性的治國之學,各有其優劣之處,聯便一起評論一下。
道家講究道法自然,一切順應天意,與世無爭,治世無為。依聯看來,道家有他的優點:不擾民、不虐民,限制君權、愛護百姓;而且道家講究對自然地保護,多有對天地間哲理的精確闡述,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唯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亦有權謀之語,如: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等等,都可謂至理明言,頗有可取之處!
但是道學多有消極之處,如治世之無為:一個國家每當從戰爭中興起時,治世之無為可解一時之困,比如現在就應該實行無為而治。但是如果永遠以無為之治治國,那國家必然屏弱,必受外族之欺,所以無為而治,非不可行,但非永遠可行!
另道家言:民不可使知之,更是謬論,若百姓皆愚昧,那和草原蠻夷有何區別!?還憑什麼說我華夏為中央帝國!?聯看亦和蠻夷差不多嗎!說這話者,皆當百姓為傻瓜,但聯要說地是: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當百姓是傻瓜的人,他自己就是傻瓜。夏桀當百姓是傻子,結果被百姓推翻了;商紂當百姓是傻子,也被推翻了,這就是血淋淋地教訓!
另道家還言:國不可尚賢,還有什麼‘禮是道之皮,亂之首’,更為荒謬!國家不用賢才,如何會使百姓幸福、國家強盛!?若無禮儀,我華夏如何稱得天朝,豈非與蠻夷無二!?若無禮儀,又如何使國家有序運轉!?
很多很多地方,道家的理論都是錯誤的,所以用道學制國,大謬也!”
說完,扶蘇看了看道家的眾學者,個個一副垂頭喪氣地樣子,想辯又不敢辯。而儒家和法家的學者則個個一副竊喜的模樣!扶蘇心中暗笑,繼續道:“再說儒學。經過數百年來的發展和完善,聯不能不說儒學已經比道學更完善,而且更有進步之意義。
它的優點有:儒家重禮,講究六德、六行、六藝:六德者,智、仁、聖、義、中、和,此為普遍之德,無物件;六行者,孝、友、睦、姻、任、恤,此為各別之行。有物件;六藝者,禮、樂、射、御、書、數,皆修身治國平天下之道。如此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樣的人才能夠說是真正的人才,而且講究禮儀也可以使國家更有秩序,使君臣更像君臣,有利國家的長久穩定。
另外,儒家重教育,講究傳承的完整性,在坐諸儒家學者。幾乎都是弟子數百之一方賢師,不可不敬!一個國家,如何為本。聯要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做為最重視將學術流傳下去的一個門派,儒學的生命力之強可與兵家相提並論!而且一個國家要發展,就必須要有大批的人才,這人才從哪裡來。就是要靠教育而來,所以聯日思夜想之後才有‘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八個字的心得!
還有,儒家尚究尚古、忠孝、遵師。還有遵王攘夷等,這也有利於百姓們的思想統一、便於管理,更有利於一個統一的、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大秦帝國地誕生。日後,就算我們秦國覆沒了,只要有儒學在,我們華夏民族仍可頑強地傳揚下去,而不會變得四分五裂,甚至從世上消失!
但是儒學的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就是迂腐!萬事皆重禮儀,這個國家就會變得古板而無創新力,凡事不思進取,只求合乎禮儀,於是,就會出現一個很驚人的惡果,就是:當儒學發展到極致的時候,那時中國也許很富裕,百姓也許很幸福,但是整個國家卻會顯得文弱不堪,那樣中國就將淪為異族砧板上的一塊鮮血,任人宰割!
有人會說,這不要緊,讓我們派出最博學的大儒和那些蠻夷說理便是。聯要說,有這樣思想的人簡直是狗屁不如,在草原和荒漠上成長起來的那些遊牧民群,只信奉‘鐵與血’,尊崇強者為王,他們才不管你什麼禮不禮的!只要你文弱,他就敢欺負你;如果你文弱再加上很有錢,那你就更倒黴了:他們會不顧一切地侵略你、掠奪你,搶走你的財產、殺死你的親朋、強姦你地妻子,在這樣的野獸面前,只有強大地軍隊才會讓他們懼服,一切禮儀都是蒼白而不值一文的!
另外,儒學具有排他性,看不得其它學說的興盛、也看不得武風的成長,這樣慢慢地如果讓儒學一家獨大,就會不可避免地使國家喪失創新力,陷入文弱和呆板地境地!
從以上儒學這些缺點來看,單純的儒學亦不能作為治國的主要方略!”
眾法家聞言大喜,儒、道都被扶蘇批倒了,就只剩下法家了,卻不料扶蘇一席話,又讓法家眾人傻了眼。扶蘇又道:“至於法家,我秦國尊崇了數百年,聯的感慨亦是很深,聯也說說它地優缺點!
法家的優點在於:秩序!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秩序,否則沒有秩序的話,無論你什麼理論學說,都是白搭,都無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