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運氣好,又遇到連線幾年的平穩高效發電,甚至這些風電專案甚至可以進一步壓縮回本週期。
比起之前動輒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回本週期,他們已經覺得非常不錯了。
雖然他們知道海陸豐公司肯定憑藉海綿電池賺了不少,但他們明白這是人家技術厲害,自己技不如人,就只能乖乖交錢。
很快這些國企老總借了海陸豐公司的辦公室,在這邊開會討論進一步合作的事情。
討論結果就是成立兩個執行公司,分別是南方蓄電、北方蓄電。
各家新能源企業都拿出了壓箱底的資金,這邊透過投資南方蓄電和北方蓄電,趕緊回一口血。
討論完成合資的新公司之後,南方蓄電、北方蓄電就向海陸豐公司下了多達20萬立方米的海綿電芯租賃合同。
計劃沿著沿海地區的港口,先建設一批換電站,這些換電站建好之後,就算是沒有電動船需要換電,每年透過調控電網的電力,也可以賺到不少錢。
討論這些事情,前前後後磨牙了一個多星期,才計劃汕美城區召開一次釋出會。
這個時候,海陸豐公司的海綿電池終於藏不住了。
不僅僅其他國企收到了訊息。
國內那些新能源企業也收到了訊息。
其中風電、光伏、電動機、造船相關的概念股快速飆升,幾乎是一天一個漲停板。
而鋰電池概念股則猛然暴跌。
就在這種冰火兩重天下,新聞釋出會在汕美城區的品清湖政務中心正式召開。
江淼並沒有出席,而是林書雅和電池事業部經理劉海濤代表海陸豐公司出席。
會場上,除了國內外的新聞媒體,還有很多新能源企業的相關從業者,有技術研發人員,也有企業老總和企業高管。
他們或激動不已,或愁眉苦臉,或交頭接耳,整個現場宛如菜市場一般嘈雜。
京能國際的盧鎮威也在現場,他前幾天已經和江淼談好了合作,雙方合資搞一個電池生產公司,這個合資企業海陸豐公司佔股49%,京能國際佔股51%,管理由京能負責,海陸豐公司只做財務監督,公司名字叫京能電池公司。
而且還有另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每生產一立方米海綿電芯,要給海陸豐公司交3000塊錢專利費。
雖然被海陸豐公司吃了80%的利潤,但對於京能國際而言,這是可以接受的條件。
除此之外,國家電投也以同樣的條件,和海陸豐公司合作,成立了另一個電池合資企業—國電電池公司。
剛剛過來的電池企業,已經打聽到了海陸豐公司和京能、國家電投的合作情況,這讓他們大吃一驚,同時也非常懊惱和著急。
雖然海陸豐公司還沒有進入核心的汽車電池、手機電池,但僅僅是他們打聽到的換電專案,就可以將國內各個海港給包圓了。
可是著急也沒有用,現在他們只能祈禱,海陸豐公司會給他們一個緩衝的時間,不然國內電池企業要完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