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的一個副總筆算了起來:“貴公司的電池使用壽命是600次迴圈…單次放電400度,全壽命是24萬度電,1/24≈0.0416,一度電的電池成本大約四分錢?”
劉山河搖了搖頭:“不能這麼算,我們可以透過調整電芯組合,儘可能讓單個電芯的放電功率維持在60千瓦以下,這樣一來,電池迴圈次數就可以達到800次左右,全壽命就是32萬度,一度電的電池成本為三分錢左右。”
“有道理。”
“加上基建、電損、維護和人工,一度電會增加的成本大概在六七分錢左右。”
這個成本在他們接受範圍內。
畢竟現在磷酸鋰鐵電池的電芯出廠價在每噸3.3萬元左右。
一噸磷酸鋰鐵在比較好的出廠狀況怎麼樣,蓄電量為160度,可以迴圈2000∽3000次,按不衰竭迴圈2500次計算,全壽命內儲電40萬度,電損10%左右,即全壽命放電36萬度。
平均每度電的電池成本為九分錢左右。
實際上,這個電池成本肯定要到每度一毛二,甚至更加高。
加上其他成本,一整套蓄電系統的成本都來到了每度電一毛五左右。
要知道,目前電網給新能源發電企業的電價,才一度三毛多到四毛多,一個蓄電系統就吞噬了三分之一,甚至接近二分之一,用來攤平其他成本的費用就更加少了。
以大型陸上風電為例。
目前陸上風電專案的綜合投資成本,已經被內捲到了每千瓦裝機容量1200∽1500塊錢左右。
按照這個成本,如果一度賣0.45元,需要全功率發電2666∽3330個小時左右,才可以收回投資成本。
然而,如果建設上配套的蓄電系統,加上日常執行成本和維護成本,每度電的成本會達到0.26元左右。恰好遇到一個低上網電價,一度電只剩下一毛左右的營收,可以用來攤平投資風機和建設的成本,這就需要全功率發電1.2∽1.5萬個小時才可以回本。
看起來不錯呀!
畢竟風電專案的建設區域,平均每年可以發電3000個小時左右,也就4∽5年左右。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
因為發電量不等於上網電量。
很多時候,風電發電了,但是電網剛好不需要那麼多電,而風電企業本身又沒有大型蓄電系統,只能白白浪費掉這些電。
理想狀態下,陸風專案可以在10年左右回本。
而更加可怕的海風專案,目前海風專案的每千瓦裝機容量綜合成本為3000塊錢,理想狀態下,需要20年才可以回本。
海風專案還有一個致命問題,尤其是東南沿海的海風專案,一旦遇到颱風,運氣不好,可能會整個風機都被颱風幹掉,這進一步增加了整體成本。
因此風電專案,這幾年沒有了官方補貼之後,就變得半死不活了。
現在使用海綿電池,可以壓低50%左右的電池綜合成本,又可以提升電網消納能力,從而讓發出去的電力獲得充分利用。
這些新能源企業的老總們,已經在不斷計算著成本。
最後他們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使用海綿電池,陸風專案回本週期可以壓縮到5∽6年左右,海風專案回本週期可以壓縮到10∽12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