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說什麼合適的時機了,當然遇到了當然好,遇不到朕也不在乎。朕打算聚集的實力可不只是蒙古的一倍或數倍,沒有聚集超過十倍蒙古的國力,朕是絕不會主動與蒙古人大戰的!”
“想我大乾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想聚集實力,只要有絕心了那還不容易。而朕呢,就是打算用實力來堆死蒙古人!”
“劉卿,你覺得怎麼樣?”鄭文就對劉健開口問道。
劉健聽了,覺得這倒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想法,沉思了一下,方才開口說道:“陛下的這個想法,臣想了又想,覺得倒是可行,只是這耗時也太長了,沒有十年之功,怕是看不到具體的效果,想徹底的打垮蒙古,沒有數十年的功夫是絕對做不到的!”
“不錯,現在的蒙古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自蒙古人的初代大汗鐵木真崛起以來,蒙古人的勢力是益壯大,但到現在也差不多達到了最鼎盛的時候了。現在與蒙古人交戰,得不償失啊。”
也確實如此,現在的蒙古經過數代大汗的苦心經營,確實是達到了蒙古人的巔峰,要不然在後世的歷史中,忽必烈再雄才大略,也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蒙古人的帝國大元帝國,這也是中華歷史上疆域最為寬廣的大帝國,這不僅僅是忽必烈努力奮鬥的結果,也有前幾代人的積累。
所以鄭文的戰略中,才努力的避免現在就與蒙古人碰撞,實在是此時的蒙古人勢力太強了,鄭文的心底也不確定現在與蒙古人幹能不能幹得過,當然這話鄭文是不可能說出來的,這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嘛!
就算幹得過,鄭文也不想現在就與蒙古人幹,就如鄭文前面說到的漢武帝時與匈奴人的戰爭,當時如日中天的大漢,經過前幾代人的苦心經營,聚集的國力是何等之強大,但與匈奴人的戰爭一打就是幾十年,打得大漢的國庫都幾次破產,差點分崩離析,要不是後期漢武帝劉徹是又下《罪己詔》,又改變國策修養生息,大漢怕是早不存在了。
因此鄭文制定的這個先南後北的策略,就是避免直接與蒙古人碰撞,先期改革大乾內部,聚集國力,把大理安南等地納入大乾統治,再苦心經營,聚集更大的國力,之後就畢其功於一役,徹底的解決蒙古。
這是鄭文借鑑了後世美國人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用資源堆死敵人,來獲得最後勝利。
鄭文的想法也差不多,用人力、物資、軍隊、糧食等這些東西的數量優勢來堆死蒙古人。你蒙古人有百萬軍隊,朕就擴編幾百萬;你蒙古人有百萬軍隊食用一年的糧食,朕就有數百萬軍隊食用數年的糧食;你蒙古人有百萬軍備,朕就有數百萬軍備還隨時能打造……這就是用數量優勢來打垮敵人,在這個封建時代,這就是真理!
而劉健聽了鄭文的話,顯然也明白這些道理的,遂又問道:“那陛下又準備如何實施先南的戰略呢?”
鄭文聽了,又開口說道:“朕呢,決定把大乾的軍事重心南移,北方除了加強軍備、訓練士卒、改革軍事,其他照舊,不與蒙古人交戰。而把江南打造成征伐大理及安南等地的橋頭堡及後勤基地。”
“朕呢,決定擴編江南的駐軍四十萬,二十萬作為本土駐軍及後備兵員,別外二十萬則作為徵南大軍,專門的針對性訓練,準備用他們征伐大理!”
“而朕考慮的是,五年之後就是征伐大理的時候,劉卿覺得怎麼樣?”
劉健聽了,頓時就覺得這沒什麼難度嘛,就大理那種小國,要不是大乾的軍事重心一直在北方,立國三百年先後與契丹人勢力遼國、女真人勢力金國、蒙古人勢力數次大戰,又幾次修養生息,無法騰出手,而大乾的目光一直死死盯著北方,才讓大理逍遙至今!
否則的話,大乾只要把目光稍稍打量一下南方,使出那麼一兩分力,大理國早不存在了。
而現在陛下居然動用二十萬大軍去攻打大理國,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於是,劉健就開口說道:“陛下,這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了,用二十萬大軍只攻滅大理,有些小家子氣了,不如順勢就攻打安南等地,把這些區域都納入大乾的統治!”
汗!鄭文也沒想到,這劉健看起來斯斯文文的,一標準的文士,沒想到心中也這麼好戰。
於是,鄭文就笑著說道:“朕原本想的是攻滅大理後,看看有沒有餘力,有的話再順勢攻打安南等地,是朕有些小家子氣了,不及劉卿有魄力呀,既然如此,那南征的大軍的目標就是大理及安南等地,朕要徹底讓這些地方都納入大乾的統治!”
劉健聽了,卻是笑了。
這一夜,鄭文與劉健是興高采烈的交流了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