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在等待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周瑜。
史料記載,在聽完諸葛亮分析了曹軍的弱點以及孫劉聯合破曹的優勢之後,孫權很是認同,當即便決定聯劉抗曹。不料孫權後來聽了張昭等人的話,又心生疑慮,這時吳國太提醒他應該聽聽周瑜的意見。
那周瑜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與孫策同年出生的周瑜。是跟孫策一起長大的好哥們。後來又是親如兄弟的戰友。
江東的基業就是他們倆打下來的。他們還分別娶了聞名遐邇的美女大喬和小喬。成為了戰場和情場雙豐收的少年英雄。時年二十四歲。人稱孫郎和周郎。
孫策去世後,又是周瑜率先支援孫權的,跟張昭一起成為孫權的左膀右臂的。當時孫權的正式官職只是將軍,周瑜卻對孫權執臣子禮。他還對魯肅說,孫權是一定能夠成就帝業的,魯肅這才投奔了孫權。
周瑜是魯肅建議從前方召回的。
周瑜本來在鄱陽湖訓練水軍,在聽說曹軍已到江邊,便連夜趕回了柴桑郡。
因為魯肅與周瑜的交情最好。所以魯肅第一時間見了周瑜,並把這兩天議論的情形一一說了。周瑜請魯肅放心,並要他把諸葛亮請來相見。
周瑜回來了是件大事。現在東吳分成了兩派,一個是主戰派,另一派是主降派。
兩派人都去找周瑜說事。周瑜則是用好言語勸他們回去。再商議。
晚上,周瑜和諸葛亮談了好長的時間。最後,諸葛亮還拿周瑜的妻子小喬說事。
周瑜聽後,大怒說道:“我與曹賊勢不兩立!”於是,周瑜最後決定,抗曹。
第二天早晨,孫權升堂議事。周瑜分析了曹操犯下的用兵大忌。
周瑜分析的曹操犯下的用兵大忌。具體為:
本土不安,後患未除,貿然南下。此其一;寒冬臘月,馬無草料,給養不足,此其三;勞師遠征,水土不服,必生疾病,此其四。
周瑜說道:“這四條都是兵家大忌,曹操卻一條不落。如此利令智昏,簡直就是自己前來送死,豈有我們反倒投降之理?我看活捉此賊,就在今日!”
曹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諸葛亮和周瑜一起粉碎。
在這裡,魯肅算清了政治賬,諸葛亮算清了聯盟賬,周瑜算清了軍事賬。
這時,孫權心裡篤定了一會兒,這才起了決心。孫權對群臣說道:“老賊早就想廢漢自立,只不過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和我。如今群雄已滅,唯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為了宣示決心,孫權拔刀砍斷案角喝道:“再有膽敢主張投降曹操的,下場就跟這書案一樣!”
於是,孫權將佩劍賜給了周瑜,當場封周瑜為大都督,並宣佈,有不聽號令者,就用這把劍來處決。
也就在這天晚上,周瑜和孫權有一次單獨談話。孫權摸著周瑜的背,說了一些秘密。
這個秘密大致內容為:孫權已經選好了三萬精兵,艦船,糧草和武器也都準備完畢了。讓周瑜和魯肅,程普先行一步,孫權在後方盡力支援。如果戰事不利的話。周瑜就回來,待孫權親自與曹操決一死戰。”
由此看出,孫權早就做好了參戰的準備。孫權絕非等閒之輩。
那既然孫權已經做好了準備。
那就看周瑜怎麼用兵排程了。而這其中又有諸葛亮的功勞。
那諸葛亮是怎麼幫助周瑜的呢?
但不管怎麼說,吳軍總算出發了。他們以周瑜和程普為正副總指揮。周瑜肯定是總指揮,程普為副總指揮。也就是左右督的概念。魯肅為參謀長也就是贊軍校尉,駕著戰船鼓起風帆,浩浩蕩蕩準備開往樊口。
天天派人守在碼頭的劉備終於盼來了救兵。為了表示誠意,劉備隻身一人乘船去見周瑜。兩個人見面自有一番寒暄慰問,但劉備最關心的還是軍情。
劉備見到周瑜後說道:“孫將軍決心要對抗曹公,可謂深謀遠慮,卻不知貴軍戰卒有幾何?”
周瑜回答道:“三萬人。”
劉備說:“恨少!”
周瑜則是意氣風發信心十足地說道:“三萬人足夠了!請劉豫州放寬心思看我破敵吧!”
那周瑜是怎樣準備這場規模空前的戰役的呢?
請關注下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