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在與魯肅的談話之後,孫權決定明日召見諸葛亮。
其實,諸葛亮是魯肅推薦給孫權的。
孫權以前也不知道諸葛亮這個人。經劉備一用。孫權才知道這位“臥龍先生”。
《演義》上講,次日就是孫權決定見諸葛亮的日子。
孫權還沒有來。諸葛亮已經先到了。
在面對東吳的權貴們,諸葛亮舌戰群儒,把主張投降的文官們駁得理屈詞窮。
在被諸葛亮反駁的東吳權貴們,就有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畯,程秉等。
作者在這裡就不一一描述了。
就在這時,東吳大將黃蓋突然闖了進來。大聲對諸葛亮說道:“先生乃當世奇才,為何不直接找主公談論?”
於是諸葛亮就隨黃蓋,魯肅一同去見孫權。
於是,孫權就接見了諸葛亮。
諸葛亮見到孫權之後。
開場白是這樣的:
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天下大亂以來,將軍據江東據曹,劉豫州在漢水以南聚集兵馬,與曹操同爭天下。
這個開場白,簡要的說明了當前天下的局勢和未來的走向。
不說已經滅亡的勢力。而是說孫,劉二人與曹操同徵天下。
很簡要,很好的一個開場白。
這個開場白,並把孫,劉二人放在了一個陣營裡。
而劉備的處境。諸葛亮是這樣描述的:
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諸葛亮很輕描淡寫的向孫權說了這樣的一句話。
為什麼英雄難以作為,劉豫州逃到了這裡呢?就因為,現在曹操已平滅群雄,平定了北方,又攻破荊州,名動四海。
這句話分析了劉備的處境和曹操的強大。
接下來,諸葛亮反客為主。開始替孫權謀劃:如果能與曹操抗衡,不如及早了斷;如果不能抵擋,那就儘快稱臣。像將軍這樣,表面上唯命是從,實際上心懷二志,火燒眉毛卻當斷不斷,恐怕馬上就會大禍當頭。
因此諸葛亮說:“願將軍量力而處之。”
這時孫權心裡也有不平衡之處。
於是,孫權反唇相譏說:“既然如此,你們劉豫州怎麼不投降?”
這時,諸葛亮吭聲作答:“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望所歸,豈有投降之理?即使抵抗失敗,那也是天意。投降曹操,萬萬不能!”
孫權聽後,想了想。於是他當場表示:我想清楚了,除了劉豫州,沒人可以對抗曹操。不過孫權決策之前,仍必須掂量戰爭的可能性,因此直截了當地問道:劉豫州新敗之後,還有抵抗之力嗎?
孫權在算賬。
於是諸葛亮說:曹操萬里長征千里奔襲,殺到這裡已成強弩之末,哪裡會有戰鬥力?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哪裡會有戰鬥力?劉琮的部隊投降曹操,原本迫於無奈,並非心悅誠服,又哪裡會有戰鬥力?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這些判斷完全正確。
更重要的是,他還帶來了一個重要的資訊,那就是劉備並未全軍覆沒,荊州也並未全部淪陷。只要雙方同心協力,戰勝曹操絕無問題。曹操兵敗,必定撤回北方。那時,中原,江東與荊州的鼎足之勢就可以形成了。
因此諸葛亮說: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話說到這個份上,孫權依然按兵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