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為了宣洩自己心中的憤怒,更為了報復殺弟之仇,張士誠派遣張、湯兩人率領大軍緊急援救常州。
但是讓張士誠沒有想到的是,這張湯二人非但沒有解除張士德的圍城之困,反而在半道上就被徐達埋伏好的伏軍給打了個正著,不但沒有解除常州的困局,反而是兩人雙雙被陷進了這個泥潭之中。
面對著張湯二人的淪陷,做為一朝皇帝的張士誠即無奈又無助,在他本人看來這兩個人是用做援軍來用的,即便是幫不上忙,也決然不會幫上倒忙,但是面對著同樣陷入泥潭的張湯二人的張士誠來說,心裡憤恨到了極點。
這兩個沒用的斯文敗類,本來還想著讓你們能給大爺我解除一些後顧之憂呢,但是沒想到憂愁不僅不有解除,反而平添了諸多煩惱。
你們這群沒用的東西,大爺我要你們這群斯文敗類有什麼用。
一群中看不中用的玩意。
別讓我再看見你們,不然爺們見你們一次砍你們一次。
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在這種情況下,做為一軍統帥的張士誠也是無可奈何的。
他也曾想過再派遣一些人出手來對付朱元璋,但是自己手下最好的兩位將軍都被朱元璋給制服了,在這種無將可調的尷尬情形下,做為主帥的他也只能選擇放棄。
你個癟三,好個禿驢,這次先放過你,等下次逮著機會,看爺我不打的你東北西南。
在這種自我安慰的情況下,張士誠放棄瞭解救常州的想法。
這種做法等於是片面的放棄了常州這個戰略要地,但是做為常州守備軍的張家軍卻完全不知道自己主帥的想法,在他們看來既然又一波援軍失利,必然還會有第二波第三波的後援部隊來增援這裡,況且自己這裡屬於戰略要地且物資儲備及其豐富的情況下,自家老大一定不會甘心放棄。
於是乎,在這種飽腹滿腔熱血和鬥志昂揚的情況下,做為張士誠嫡系部隊的常州守軍竟然死死扛住了朱佳俊連續三次的大舉進攻。
而此時作為最高統帥的朱元璋面對著徐達連續三次攻城失敗的戰爭彙報,他首先發表了自己做為最高指揮官的戰場作風,他立即下達了戰鬥簡報,口頭上斥責徐達等一干將領,並且開始了權力壓制,所有參與攻打常州的將士各降一級,並且口頭訓斥。
大致意思就是說:我知道你們在前線作戰的辛苦,我也知道你們在和張士誠幹仗中的拼死效力,但是你們同樣要清楚,常州是我們必須要拿下的戰略要地,今天如果不拿下常州的話,那我們就沒辦法佈局下一步的棋局,所以我奉勸大家拿下常州大家雙方彼此都好,如果拿不下常州的話,哼哼,這個責任首先在於統帥的將軍,我奉勸你將功補過,否則不然必定懲治不赦。
面對這一張戰爭簡報,做為此時軍隊最高統帥的徐達首先犯起了嘀咕,在這一場戰爭中他也確實出了力,但是面對著死死抵抗常州的守軍,他也確實犯起來難。
自從跟隨朱元璋之後,他從來沒有遇到過常州這麼難打的城池,這樣難啃的硬骨頭就如同是卡在嗓子裡的魚刺,面對著自家老大的斥責,此時的他進退兩難。
在這種情況下,徐達只有一條路可選,自家老大的意思很明白,打的下要打打不下創造條件也要打。
在這種可以說是絕對的命令下,他只能選擇進攻。
而在這時候,讓徐達略微高興的一件事出現在了他的面前。也許是知道常州出現了艱難的困局,也許是出於對徐達這位大將軍的軍事地位的保護,做為朱家軍絕對老大的朱元璋在頒佈了斥責令之後,同時派遣了兩萬精兵來協助徐達來攻取常州。
與這兩晚兵馬一同而來的還有另外幾個人,他們分別是:常遇春、廖永安和胡大海。
面對著這三個足以以一敵百的三位大將的到來,做為大將軍的徐達終於鼓足了勇氣,命令三人東西南北各守一方的情況下,對常州這個鳥不拉屎的破地方發起了最後的猛攻。
也就是在1357年,徐達率領的大軍攻破了久攻不下的常州城。
但是當徐達進入常州城之後,一件可怕的事情擺在了他的面前。
這件即讓他可怕更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是,這個原本不大的常州城守軍竟然只有寥寥數千人而已。
面對著自己費力不竭卻久攻不下的常州城,面對著這個在自己面前不過只是個屁大點地方卻足足抵抗了自己數個月輪番進攻的破地方,徐達忍不住開始反思發生這種情形的原因。
最後他得到的結果是:常州這個地方雖然兵馬稀少,但是它本身糧食的儲存充足,況且自己急於攻城,心切浮躁,而對方則是守備充足,糧草充裕,在這種可以說雙雙皆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自己久攻不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而在徐達率領著大軍終於拿下了常州並吸取了自己不足的經驗之後,為了鼓舞自己計程車氣,也為了發揚戰爭理論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波段作風,做為做高統帥的徐達在充分修整了軍隊之後,再度對馬馱沙(現在的江蘇省靖江市)發動了戰略進攻,並迅速拿下了靖江。
在兩戰兩勝之後,徐達馬不停蹄的對寧國發起了進攻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