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
明眼人都能看到,比起對大家都有好處的‘生產’一道,這‘分配’一道,將來執行,那可是要翻天覆地的啊。
可……
熱鬧歸熱鬧,議論歸議論,卻是很少有人跳出來,公開反駁少年平章的理論。
因為大家都有腦子。
少年平章的理論,將來必然會損害到一些人的利益,但,根本上,卻是為了這天下能夠長治久安著想。
就像儒家。
儒家並不完美,但,千年以來,為何歷朝歷代,無論正統還是外族,都傾向於儒家,因為……儒家的根本理念,是對的。
這些對的東西可以讓這天下更有秩序。
同樣。
某個少年的《經濟之學》,‘生產篇’還好,但,‘分配篇’,讓人看了肯定就很不舒服,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
然而,若‘人’不願意,‘天’就會插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這句話同樣還可以進行另外的一重理解:人們主動去‘分配’,可以是溫和的,可以使緩慢的,但,若是人們不願意主動這麼做,那麼,當上蒼開始插手的時候,他們將看到的是,天地不仁!
天地一旦不仁,萬物皆為芻狗。
黃巢的巨舂之下,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當乾坤顛倒,不過都是肉糜。
黃巢為何起事?
因為關東大旱,因為民不聊生。
就算不說太遠,只是當下這大明,稍微上了一些年齡的人,也都不缺少感觸。
過往幾十年,天下紛亂,征戰四起,民不聊生。
甚至,那‘生產篇’中所提及的‘人相食’之事,都不知發生了多少。
這樣的場景,誰還想再經歷一次麼?
當然,大明已是開國,這天下也算安穩下來,再看這一年來這個國家的種種,有了那捕魚無數的營海司,有了那救死扶傷的青黴素,還有了那好似要開天闢地的‘三年計劃’,各種各樣大家見所未見的東西,一派的欣欣向榮。
因此,這一代,大家是不用擔心了。
可……
難道就不需要為子孫擔憂一下?
若還是按照以往,長則兩三百年,短則三五十年,就是一次天下大亂,就是一次民不聊生,誰願意?
不願意的話,怎麼辦?
以前不知道。
儒家說,天降災禍,是因為帝王不修仁德。
大家於是將禮做到了極致。
然而,還是不醒。
當《經濟之學》問世,才明白,‘禮’只是一條腿,還缺了另外一條腿,叫做‘力’。
要‘生產’。
不斷地提高生產力,生產出更多的資源,讓天下百姓衣食無憂。
要‘分配’。
就算不能做到絕對的公平,也不能讓天下的財富太過失衡。
做到了這些,千年萬年的不敢說,少年平章出山時,喊出的那一句‘送五百年國祚’,卻是綽綽有餘!
綽綽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