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翻著面前資料,一邊聽著,一邊還不時看向對面的甘肅地圖,片刻後道:“那就如此,陝西三萬,四川三萬,湊夠六萬吧,都送去了給湯和。這……甘肅初定,他這個徵虜偏將軍就在那裡鎮個兩三年,俺就不換人了。陝西……讓耿炳文看著就好,俺對炳文是放心的。”
老朱這些話看似隨口說出,會議室內,眾人卻都是一頓,才紛紛附和。
不由可憐一下某個傢伙。
堂堂從一品的左御史大夫,大明北伐大軍的徵虜偏將軍,按照之前序列,是排在徐達、常遇春和馮勝之後的第四號人物,就這樣三言兩語的被皇帝陛下留在了偏遠的甘肅之地。
還兩三年。
嘖……
就只怕,之後的續功封賞,老湯都沒辦法及時趕回來了。
這就是當年騎一次屋脊的代價啊。
相比其他人的感慨,同樣明白其中關節的朱塬倒是覺得,湯和這樣的結果,其實也不錯。
離老朱太近,反而容易出事。
某人的‘克’字屬性……看多了,還真不能不信一點。
朱塬私下其實就想著,等接下來身體更好一些,自己也要經常出去走走,就比如之前明州那樣,外放一段時間,做一點事情,再回來。
實在沒辦法。
九九重陽已經是很烈了,自家祖上,可是九月十八……某種程度上,相當於三個‘九’。
皇帝陛下三言兩語,不僅決定了徵虜偏將軍湯和要在西北待上幾年,同時也決定了四川和陝西六萬人的屯卒命運。
話題還在繼續。
老朱讓人把湯和附帶的那份名單用大字寫了掛在對面豎版上,又問道:“都說說,這些個人……是召來京師,還是施恩,讓他們就留在甘肅?”
李善長這次先開了口:“主公,臣以為,甘肅初定,這些個地方頭領,必是要召來京師看管起來,免得他每反覆。”
吏部尚書楊憲這次有不同意見:“陛下,甘肅各部都是歸附,雖說有攝於我大明軍威之故,但若是召入京師軟禁,只怕將來……那雲南、遼東、漠北各部,以此為鑑,不肯再輕易歸附我朝。因此,臣以為,還是寬和一些,召來京師,封賜之後,再打發他們回去就是。再者,這一來一回,也有一年半載,這些時間,湯將軍把那邊事情做好了,也就不會再有後顧之憂。”
兩位大佬如此說,又是一陣議論。
老朱對此是有些猶豫不決的,他很想把甘肅各部首領拘在京師,但也明白,結果很可能就是楊憲所說的那樣。
聽了一會兒諸人的討論,老朱再次看向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笑著問道:“塬兒,這恁多熱鬧,為何你反而不說了?”
“不好選擇,都是有利有弊,”朱塬實話實說:“所以,我還是等祖上做決定好了。”
對於這件事,朱塬也確實沒有太傾向的看法。
說起來,曾經倒是有個案例。
納哈出。
洪武二十年,馮勝率軍逼降納哈出之後,納哈出就被召來了京師,封為海西侯,然後,老朱也算對納哈出委以重任,第二年就派對方與傅友德一起出徵雲南。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納哈出病逝於南征途中。
這件事還有一些陰謀論,大概就是,讓一個習慣了北地寒冷的人去往雲南煙瘴之地打仗,就算不動刀兵,水土不服也能扒掉一個人一層皮啊。
納哈出大概就是這種死法。
至於是自然而然,還是附帶著人為因素,就沒人知道了。
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