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老朱還是有良心的,罰了薛顯一頓,發配瓊州一年,大概想想覺得不該這樣,氣也消了,就又給召回來了,該給的也都給了。
薛顯是善終的,死在洪武二十年,還追封了永國公,諡‘桓襄’。
闢地服遠曰‘桓’,甲冑有勞曰‘襄’。
薛顯死的也是時候,之後的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再起,雖然追坐胡黨,但因為本人已死,便不予追究,家人應該是保全了。
再說這一次,歷史已經發生改變。
沒有了那一場曠日持久的慶陽之戰,小先鋒張煥也還活著,當下人在大都,徐達身邊。
不過……
算算時間,相比曾經的洪武三年,若是明年就進行大封的話,張煥的功績還不夠封侯。
或許很多人都還不夠。
就像曾經,洪武三年大封,老朱的幾位義子中,即使是位次較高的何文輝,不僅是與朱文正、李文忠一樣的‘文’字輩,當時還鎮守河南,官至正二品的河南行省左丞兼河南都指揮使,比後來居上的沐英還親近,卻都沒能封侯。
何文輝後來還意外早逝,之後的幾次大封,也就更沒了說法。
倒是沐英,後來居上。
人生際遇還真是難料。
朱塬思緒飄飛的時候,徵虜副將軍常遇春的凱旋儀式還在繼續。
列隊完,奏樂閉。
常遇春帶領諸位將臣,按照流程行大禮。
接著是禮官開始唸誦一封表文,內容是諸將征戰在外的一系列功績,類似一封戰績彙報。
表文唸完,是程式化的君臣問對。
大概是城樓上的皇帝陛下說將軍征戰辛苦,巴拉巴拉,城樓下的將軍說不辛苦不辛苦,巴拉巴拉。
問對結束,再次奏樂。
這是一段長長的帶有舞蹈的凱樂。
凱樂持續了半刻多鐘,結束之後,則是另外一場重頭戲。
午門獻俘。
關於這件事,百官之前還有奏請,說是應該讓夏國國主明昇如同宋時孟昶那樣,在午門外行叩頭俯罪之禮。
老朱以明昇年幼事皆臣下決斷為理由,拒絕了臣子的請求,而是讓夏國大臣替代請罪。
然後就是現在。
常遇春等諸將臣暫時告退一邊,轉作了嚴肅的鼓樂聲中,甲冑嚴整的一干精銳將校押送身穿單薄囚衣的夏國文武諸臣緩緩而來。
到了午門外,依舊按秩序排列,樂聲停止,禮官的高唱聲中,夏國文武諸臣一起跪下,伏地請罪。
朱塬比較注意的是為首三人。
夏國右相劉禎、左相戴壽和司徒吳友仁,這是之前把持夏國朝政的三巨頭。
因為一直關注蜀中態勢,朱塬也知道,對於大明的招降,三人的態度是不同的。
按照之前接觸的反饋,右相劉禎態度很模糊。
劉禎與大明禮部尚書錢用壬一樣,也是前元進士出身,當初被明玉珍禮遇,一路坐到夏國右相,文臣第一,被朝野成為明夏的‘諸葛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