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生產軍火的廠區。”朱鳴夏一邊脫下蓑衣,一邊指著大廳牆上的廠區地圖說,“外面那些廠房還沒建好,建好後會從廣東那邊搬遷一些機器過來,在臺北建成中國總督區最大的軍事工業中心。”
那時整個中國總督區,只有基隆才有一些生產、維修步槍的工業能力,其他輕重武器都要從南海總督區運來。
我看著地圖,留意到這片廠區還有很多地方,標著“硝酸”“硫酸”之內的字樣。看上去是要修建生產三酸兩鹼的工廠。
“這個廠區有額外的密級,和外面那些做槍支大炮的工廠不一樣。”
朱鳴夏指著一副地圖:“這個地方,就是挨著接待大廳的廠房,預定要生產你發明的火棉。這將是一個巨大的綜合生產基地。火棉會在這裡完成定量實驗,組裝成紙殼定裝彈,還有未來的金屬定裝彈。”
“這裡是生產和製作硝酸銨炸藥的地方。國防部會派遣技術人員過來,在大屯山火炮試驗場研究開花彈的技術問題。”
說到這裡,他回頭看著我,露出笑意:“我說過,你的發明會徹底改變戰爭。開花彈就是它們改變這一切的起點。”
“至於這裡,這是生產燭龍火箭(注1)的廠區。”
“得知你的發明後,我嘗試把燭龍的戰鬥部換成硝酸銨炸藥。呵,好傢伙,威力一下子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之前的燭龍只能拿來縱火,哪像更換戰鬥部後的,那可以‘砰’的一下把一間混凝土房子炸掉。”
朱鳴夏雙手握攏,然後張開,做了一個“爆炸”的手勢。
“好了,請進來看一看吧。”
之前去辦公室裡協調參觀事宜的楊丹走了出來,對我們說道。
火棉工廠裡大廳很近。我們沿著走道到了工廠入口,穿著白色衣服的實驗人員便帶著我們去更衣。
所有的可燃物,包括火柴、火機和火石,全部都要交出。又要換掉衣服,穿上特製的阻燃衣物,再穿上防靜電的靴子,戴上橡膠手套。
收拾了近十分鐘,一聲白衣的我們才正式踏入廠房內部。
地上被刷了一層淡綠色的油漆,楊丹介紹說是為了防止靜電,還有阻燃的作用。消防栓和滅火器十米一個,來來往往地工作人員都穿著白衣,帶著口罩,時刻不敢放鬆警覺。
“這裡都是很有經驗的工人。”楊丹和我們一邊走一邊說,“之前都在黒火藥工廠裡工作,被我抽調過來的。”
我順著他的指引看去,十多個工人正往一個池子裡匯入硝酸。
無色的硝酸從大玻璃瓶裡流淌出來,順著池子分流到各個稍小一點的桶裡,被下一個環節的工人們帶走,準備將棉花和實驗性質的其他纖維浸泡進去。
“這樣的工廠,完全建成後一天能生產多少火棉?”朱鳴夏問楊丹。
“現在可以製造四千發以上的紙殼彈。等到從澳洲訂購的機器運到,替換了半手工後每天產量能到三萬。若是戰爭時期,三班倒時十萬發也能到。”
每天三萬發,那就是一天能生產為兩個半營的步槍兵生產出一個基數的彈藥;若是十萬發的話,倒是一天能武裝兩個半的步兵團。
嗯,完全夠了。
鬼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