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將這個優勢一直保持了將近三十年,直到廣場協定之後,日元開始大面積升值,這才導致日本造船業的衰落。
而南朝國的造船業,也正是從那個時候崛起的,靠著更低的價格,不斷的從日本人手裡搶訂單。
不斷的蠶食日本人的市場,直到在LNG船領域,完成了漂亮的彎道超車,到現在掌握了獨門技術。
完成了徹底對日本造船業的超越。
南朝國的造船飛昇路線,其實和他們在DRAM領域趕超日本真的很像。
正是踩著日本人的屍體,南朝國人走上了國際造船領域的王座,並且一待就是二十年。
而日本人,對於這個當年最看不上眼的小跟班,現在居然爬到了自己頭上,也是感覺無比的憤懣。
尤其是在18年,南朝國三大船廠,更是橫掃了全球的LNG船製造訂單。
出了H國一些企業的訂單,流入了HD公司的手之外。
其他,不管是俄羅斯的,還是卡達的大型石油公司,他們幾乎所有的LNG船的訂單,全都落入了南朝國三大船廠的手裡。
而光是這些船加起來,訂單價格就超過了90億美元。
光是這些錢,就可以養活多少工人和船廠?
連帶著養活多少產業鏈上的企業?
所以日本人早就是紅了眼珠子了。
只可惜,受困於國內一直高昂的人工問題,他們始終是沒有太好追趕南朝國的辦法。
直到19年,他們終於是痛定思痛,下定決心,不在死守技術了。
他們和國內某家巨頭達成了合作協議,雙方將聯手建設一座合資船廠。
依舊是老樣子,日本人出技術,咱們出人出地……
其實這也是日本造船業被逼無奈的選擇,要說起造船技術,哪怕是LNG船,他們也並不虛南朝國。
畢竟他們可以說是第一代薄膜液貨維護系統的奠基人,一直以來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LNG運輸技術的。
哪怕GTT如日中天的時代,日本也有自己的IHS技術作為護城河的,免於自己被法國人當韭菜收割專利費的。
可惜的是,他們因為人工過高的問題,已經喪失了所有的海外市場。
目前也就三菱和三井兩家,能在國內造LNG船,滿足國內企業的需求。
但拿到國際上,和南朝國的船企比起來,依舊沒什麼競爭力。
他們眼紅南朝國的國際市場份額,已經有日子了。
而咱們這邊卻恰恰是有低廉的人工,和充足的土地,以及其他方面的資源供給,但卻恰恰就最缺技術。
於是這才有了三井造船,和咱們國際航運巨頭的合資專案落地。
而這個專案落地,也讓南朝國是分外驚醒。
當時他們國內的某投資機構就曾經做出過預測,這次中日的合作,將會把H國,和他們在高階造船領域的差距,直接從4年,拉近到3.4年。
當年因為這次合作成功,某航運巨頭內部的主導人,可是有好幾個現在都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