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些作甚,好了,我這便去了!」王二喜向來就不是那種拖泥帶水的性子,說幹就幹,當即就辭別王重,徑直去找漕幫的那位石副舵主去了。
系統給的任務是存活一事,王重雖然從未在這種封建專制的社會下生活,但王重也明白,而今大宋勉強可以說是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在這種情況之下,想要推翻大宋的統治,難度之大,怕是窮極王重這一生,也難完成。
既然難度太大,那自然就只能走走捷徑了,反正也沒有什麼任務失敗就抹殺了的懲罰,既如此,倒不如走一遍科舉路,切身感受感受古代讀書人,從讀書科舉到入仕為官的一生。
王重也很清楚,沒錢寸步難行,這話不管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都是至理名言,既要科舉出仕,休說什麼上下打點,光是在讀書上面的花費,便不是個小數目。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整合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援離線朗讀的
連後事都來不及交代的,技藝也便就此失傳來。
整個豬圈逛了一圈,確實如餘初一說的那般,百二十隻豬仔的長勢都挺不錯的,目前還沒有出現患病的例子。
「不錯!一定要謹記,保持衛生乾淨,豬圈每天都要清掃,水要及時供應,一定要保證是清水······」臨走前,王重對著餘初一又是一陣叮囑。
不管是養豬還是養雞養鴨,最怕的就是疫病,一旦形成規模,那就是血本無歸,但只要做好防護,保持衛生,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夠起到預防作用的。
「公子放心,都是按照公子的要求辦的。」餘初一道。
「若是這批豬仔順利長成出欄,少不了你的賞賜!」
「多謝公子,小的一定盡心!」
餘初一雖然並不如弟弟餘初二機靈,但也不是傻子,只是平時木訥了一些而已。
現如今豬圈那邊已成規模,待開春之後,王重還準備在小竹山裡養雞,在小湖裡再養上些鴨子,江南水系發達,後世很多淮揚菜,都和鴨子有關。
像金陵赫赫有名的鴨血粉絲湯,烤鴨等等。
倒不是說王重不會做肥皂、釀酒、提純粗鹽、提煉白糖,而是這些東西利潤太高,涉及的東西太過敏感,王重現在不過是一介白身,毫無半點身份地位可言,若是貿然推出這些東西,那不是掙錢,而是取死。
雖然王重並不畏懼,但也沒有必要將自己陷入麻煩之中。
安安穩穩的發展,一步一步的逐漸壯大,正所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便是差不多的道理。
時間一日日過去,剛進二月沒幾日,漕幫的第一批五百石的大豆便送到了白水村。
王重當即便領著一眾莊戶鑽進了油坊,親身指點莊戶們用大豆榨油。
榨油是一項技術活,不管是炒料還是製坯,都有講究,好在有王重這個近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東家,言傳身教之下,莊戶們上手極快。
而王二喜,則暫時兼著油坊管事兒的活。
油坊已然開工,王重卻沒閒著,而是找到了白水村餘、李兩家的幾位耆老尊貴。
「晚輩王重,見過三位耆老!」
「重哥兒,你找我們來是?」三人之中的李老太爺率先發話。
按輩分算,李老太爺是王重嫂嫂李氏的太爺,雖然隔了房,但此時和後世不同,宗族觀念深入人心,尊長敬賢更是古時便有的優良傳統。
「今日冒昧想請,確有緣由,幾位長輩且聽晚輩慢慢道來!」王重衝著三人再度拱手行禮後,才慢慢說道:「早年間我兄長找來禍患,若非諸位耆老帶著鄉親們護住晚輩一家,焉有晚輩的今日。」
「我王家雖是外來,可村中餘、李二族,對我王家有收留之恩,援手之一,恩同再造,晚輩並非負恩忘義之徒,而今薄有家資,欲修繕村中學塾,宴請塾師,教村中孩童讀書習字,一應花費,皆由我王家承擔,不知三位耆老意下如何?」
「重哥兒此言當真?」三位耆老聞言盡皆頗為震驚。
「自然當真!」王重朗聲道。
餘老太爺感慨道:「自打呂先生故去,厚庭舉家搬家之後,村中學塾,已閒置多年,學塾修繕容易,只是這塾師,怕是不太好找啊!」
王重道:「且先將學塾修繕妥當,塾師再慢慢尋找便是。」
「只是晚輩準備今科下場一事,還要備考,這學塾修繕之事,還得三位耆老多多費心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