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人原有常格宜破,乃能引心入理,熱心去則冷心來,人心絕則道心見。
此人所以撇功名勢利,棄兒女家園也,頂真學道,要把道當為貴貨,乃有效驗。
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性在心內,心包性外,是性為定理之主人,心為棲性之廬舍。
修心者,存心也;煉性者,養性也。
存心者,堅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坍,即築基也;養性者,澆培灌溉,務使內藥成全,即煉己也。
心朗朗,性安安,情慾不幹,無思無慮,心與性內外坦然,不煩不惱,此修心煉性之效,即內丹也。
世有學道數月,而不見其寸進者,為無真心向道也。
人若有心於道,自然無事於心;人若心重於道,自然心輕於事;人若心濃於道;自然心淡於事。
守其性兮不散亂,存其神兮不昏沉,又安有渴睡雜念之擾哉!
理勝欲則存,欲勝理則亡。
潛心於淵,神不外遊;心牽於事,火動於中,必搖其精。
心靜則息自調,靜久則心自定,死心以養氣,息機以純心。
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遊,外三寶不透中而擾,呼吸綿綿,深入丹田。
使呼吸為夫婦,神氣為子母,子母夫婦,聚而不離,故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外遊,精不妄動,常燻蒸於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大道從“中”字入門,所謂“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
功夫須兩層做:第一尋身中之中,人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須要迴光返照,注意規中,於臍下一寸三分處,不即不離,此尋身中之中也。
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喜怒哀樂之未發,此未發時,不聞不見,賊慎幽獨,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氣慧,到此方見本來面目,此求不在身中之中也。
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後人慾易淨,天理復明,千古聖賢仙道,皆以此為第一步功夫。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調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長工夫者。
凝神調息,只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
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其中之謂平,平即在此中也。
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經之玄關一竅也。
修煉不知玄關,無論其它,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從何下手?
玄關者,氣穴也。
氣穴者,神入氣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氣相戀,則玄關之體已立。
古仙雲:“調息要調真息息,煉神須煉不神神。”
真息之息,息乎其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
總要無人心,有道心,將此道心返入虛無,昏昏默默,存於規中,乃能養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初學必從內呼吸下手,此個呼吸,乃是離父母重立胞胎之地。
人能從此處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時,好象重生之身一般。
大凡打坐,須將神抱住氣,意繫住息,在丹田中婉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內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結于丹田。
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撞開夾脊雙關,而上游於泥丸,旋復降下絳宮,而下丹田。
神氣相守,息息相依,河車之路通矣。
功夫到此,築基之效已得一半了,總是要勤虛煉耳。
調息須以後天呼吸,尋真人呼吸之處。
古云:“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調後天呼吸。
須任他自調,方能調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虛守靜而已。
真息一動,玄關即不遠矣。
照此進功,築基可翹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道德經》中“致虛極,守靜篤”二句,可渾講亦可析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