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兵力差距雖然大了一些,但在魏延看來,也不算太大,不過是三倍左右的兵力差距,野戰進攻可能不利,但守住防線,不給曹魏全軍突破的把握,還是很大的。
當然,一場苦戰是肯定免不了的。
但,現實的發展,跟魏延的預料,好像有點不太一樣。
首先,是曹魏在佔領了臨晉縣之後,就表現出了一副猶豫不決的樣子,並沒有跟一開始進攻時,那種連克諸縣的氣勢。
魏軍先是在臨晉縣停留了足足三天時間,不知道是在休整還是故意停留,但不管怎麼說,總是給了魏延收攏分散在四大作戰區兵力的時間。
接下來的五天時間裡,魏軍的進攻也顯得很遲鈍,五天時間,只不過是把戰線往前推了五十餘里,佔領了臨晉西側的大荔縣,然後就再次表現出停滯不前的架勢。
似乎,魏軍並沒有表現出要急於進兵的架勢。
具體原因是什麼,魏延不知道,但曹魏進軍如此遲緩,倒也讓魏延稍微鬆了一口氣。
畢竟,一萬多對五萬多,終究是一場惡戰,魏延巴不得曹魏方面進軍遲緩,給張溪領兵支援自己創造足夠的時間呢。
當然了,魏延也不是傻子,看到曹魏進軍遲緩就會放鬆警惕,該有的應對措施魏延還是都做了的。
不僅派出了足夠的斥候外出蒐集情報,探明曹魏軍隊的動向,防止魏軍給你玩什麼聲東擊西的把戲,派出偏師切斷自己的後路。
同時,魏延本人也在重泉縣積極加固城防,囤積糧草,巡視防務,做好長期堅守的準備。
一直這樣防守著,到張溪率領著一萬五千援軍進入重泉縣,曹真率領的曹魏五萬大軍,依然是前鋒一萬人駐紮在大荔縣,主力四萬人在臨晉縣,沒有任何往西進攻的架勢。
都已經停止進攻七八天了。
這很明顯,是不符合軍事常識的,放著前期突襲的優勢不用,難道魏軍是等著漢軍集結完畢,然後跟漢軍一決勝負?!
曹魏就這麼有把握,能以五萬魏軍穩勝三萬漢軍?!
還是說,曹真此人很注重武德,不打算用偷襲的方式取勝,要堂堂正正的跟漢軍在左馮翊打一場?!
好吧,這是說笑了。
這種講武德的作戰方式,早在宋襄公之後就基本絕跡了,曹真要是這個腦子,他能在西北地區闖下這麼大的名聲?!
因此,張溪和魏延共同判斷,曹魏必然有所圖謀。
但問題是曹魏的圖謀,到底是什麼呢?!
難道對面的曹魏兵力有詐,根本沒有五萬人,因此曹魏方面怕被漢軍看破,所以寧可停止進軍,也要虛張聲勢?!
關於這一點,別說張溪,其實魏延早就有懷疑了。
畢竟是魏延,不討論戰略和政務方面,只論軍事指揮和戰場謀略方面,魏延可一點都不比張溪差,他早就懷疑這一點,並且派出斥候細作,進行詳細查探了。
也許因為時間的關係,得到的情報不太準確,但也足夠從一些跡象表明,駐紮在臨晉附近的魏軍,是實打實的五萬人。
可能會有些出入,但差距絕對不會在五千人以外。
這麼看來,臨晉魏軍並不是在玩什麼虛張聲勢,也不是什麼聲東擊西,暗度陳倉之類的計謀,他們就是實打實的在臨晉駐紮,輕易不往前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