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準備這次北伐,雍州的兵力調整和糧草儲備,早在三月份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已經是準備的七七八八了。
按照諸葛亮的安排,張溪把大多數從軍多年,訓練精熟計程車卒,都已經調來了左馮翊地區,準備在兩個月後兵並潼關,製造聲勢。
而右扶風地區,除了原有的五千郡兵外,剩下的一萬五千人,都是新招募,新訓練的郡兵。
右扶風有鄔堡群協助防守嘛,在下次北伐的計劃中,也主要是擔任佯攻作用,新兵多一點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新訓練的郡兵雖說戰陣經驗不足,但並不代表軍械武器不足,戰鬥力還是有的。
因此在兵力的對比上,正好跟這次曹魏的進軍主力方向,形成了一個比較默契的局面,全都是左馮翊兵力多,而右扶風兵力少。
也就是說,按照北伐的要求,發動主動進攻,在兵力上,是可行的。
而如果只是單純的進行防守,兵力和糧草對峙消耗後,再想在短期內立刻發動北伐,不現實。
這是張溪主張提前發動北伐的第一個原因。
而第二個原因,同樣也在這個兵力部署上。
如今長安有兩萬郡兵,左馮翊各地分佈了一萬五千餘郡兵,三萬多人面對曹魏的五萬人,雖然兵力略有劣勢,但並非無力一戰。
這個兵力對比,曹魏肯定已經透過細作的情報知道了,如果這時候再搞誘敵深入作戰.那就是真的有點看不起曹真和王昶的智商了。
誘敵深入,是要承擔著左馮翊地區被徹底打爛的風險的,而左馮翊地區還都是屯田區手頭有兵有將的情況下,還要進行這樣的冒險策略,曹真能上當,那才是真的傻了。
因此啊,張溪覺得,在這種情況下,誘敵深入的成功率已經是很低了,倒不如直接出兵纏住曹魏的主力大軍,然後等到北軍進入關中後,再發動全面反擊,順勢北伐,反攻潼關。
諸葛亮想來想去,決定同意張溪的建議。
這麼做,站在北伐準備的立場上看,是比較倉促的,並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但站在保衛雍州和保證北伐進行的立場上來看,確實是比較穩妥的做法。
在諸葛亮做出決策後,張溪立刻下令給右扶風的柳隱,讓他依託右扶風鄔堡群,堅守為上,無令不可冒進。
緊接著,諸葛亮和張溪做了分工。
諸葛亮率五千郡兵留守長安,以防曹魏偏師偷襲長安,同時等待吳懿率領的北軍進入關中,然後統一指揮整場北伐作戰。
張溪則親率一萬五千郡兵前往左馮翊,支援已經先行出發的魏延等人,纏住曹真率領的曹魏主力部隊。
整個戰略,是採取了右守左攻的戰略,提前開打北伐前哨站。
就這樣,張溪領兵出長安,經過了七天的急行軍,終於是趕到了左馮翊中部的重泉縣。
曹魏的進兵速度,也確實夠快,從兵出潼關後,一路往西推進,連克華陰,芮鄉,王城,臨晉等七縣,直逼重泉。
也正好在這個時候,提前趕到重泉的魏延已經接到了張溪的軍令,明白了作戰意圖,立刻就地佈防,同收攏四部區作戰部隊往重泉靠攏,在重泉建立起了防線,等待張溪領兵來援。
但.情況好像有點不對勁。
按照曹魏方面來勢洶洶的架勢,魏延其實已經做好了要在重泉縣,以收攏的一萬餘士卒對抗曹魏五萬大軍的圍攻,堅守至少十天的準備了。
畢竟張溪領兵趕來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如果路上再有一些意外的話,魏延可能需要堅守的時間更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