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容縣的時候還好,起碼有個縣城和房屋可以避雨,可最近的這十天左右的時間,大軍始終是在雨中行軍,晚上在野外紮營睡覺的時候,身上都感覺溼乎乎的.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嘛。
軍中士氣是相當的低落了。
孫盛雖然沒有經歷過第二次濡須之戰,但孫盛也不是那種缺乏常識的將軍,在這種細雨濛濛的環境下,不僅不利於作戰,對軍心士氣的影響也非常的大。
甚至,如果長時間淋雨,引發軍中大規模的傷寒,甚至是造成瘟疫的話,那問題可就大了。
這種情況下,孫盛也不敢輕易向郢縣發動進攻,他只能是上奏大吳至尊,向大吳至尊尋求意見,是繼續進攻,還是退兵自保。
能被孫權提拔上來重用的宗室將領,孫盛還是有那麼一點能力的,畢竟孫權看人的眼光還是在的。
這種情況下,孫盛知道,繼續用兵,並不會有太好的結果。
但問題是孫權不允許啊。
就這麼退兵的話,什麼目的都沒有達到,卻空耗錢糧.你讓孫權的面子往哪兒擱?!
因此,孫權嚴令孫盛,必須儘快攻下郢縣,吸引蜀賊回軍自救。
孫盛不是周瑜,軍中沒有那麼多的自主權利.既然孫權這麼要求了,孫盛能怎麼辦,就硬著頭皮進攻唄。
但,進攻效果真的很差誰會願意在細雨綿綿的天氣,上陣去廝殺啊。
人家蜀軍是有城池要守,有百姓和田地財產要守護,不得不戰,東吳這邊.你指望普通士卒能理解上頭大人物的所謂“戰略意圖”麼?!
這仗打的,孫盛都覺得,自己跟個蠢豬一樣.但又不能不打。
仗打到這個份上,東吳想要往江陵方向再次前進,已經是非常困難了,所以,司馬懿指望東吳能給力點,那純屬是想瞎了心了。
荊州方面,東吳進軍困難,而河洛方面,大漢的北伐軍進攻洛陽,倒是還算順利。
這個順利,不是說大軍已經攻入洛陽了,而是說,在經過十餘天的進攻後,北伐軍已經可以對洛陽的城牆,造成實質性的威脅了。
也就說,已經出現了登上城樓,進行城牆爭奪戰的現象了。
雖然司馬懿透過臨陣指揮,輕鬆擊退了這支登上城樓的小部隊,重新堵住了缺口,但這也意味著,僅靠常規的辦法,魏軍已經沒有辦法完全守住城牆了。
而造成這個結果的重要因素,就是司馬懿手裡的兵力,再一次出現了減員。
原本有一萬四千人的守軍,經過漢軍十餘天的攻城後,銳減到只有一萬人左右了。
眼看著一月份還沒到月底呢,司馬懿手裡的守軍,已經戰損三成了。
到了這個地步,不管是司馬懿還是辛毗,其實都知道,這個洛陽城,是肯定守不到二月份去了。
這種情況下,司馬懿一咬牙,找到了辛毗尋求辛毗的同意,棄守洛陽城,退守虎牢關。
司馬懿必須這麼做,因為辛毗同樣有持節節制全軍的權利。
如果司馬懿不徵得辛毗的同意,下令撤軍,而辛毗又非要堅守洛陽的話持節剝奪自己的軍權,辛毗是有能力幹出這種事情來的。
因此,司馬懿私下找到辛毗,想透過這種試探,讓辛毗同意棄守洛陽。
司馬懿本來準備了很多的說辭,比如說退保虎牢關,守住反攻的底線,比如說保住河東,河內二郡,司隸也不算丟失.但辛毗只聽了司馬懿要棄守洛陽後,只說了一句話。
“予老夫三千兵馬,餘者,君可自決之。”
那意思就是給我三千兵馬,我來守洛陽,你帶著剩下的兵馬,要退守哪裡,你自己去做決定吧,我絕不阻攔。
辛毗也知道這個洛陽,是早晚要守不住的,也不可能等來河北的援軍但他這個三朝老臣,不能不給天下做個榜樣。
司馬懿有能力,還年輕,他可以走,為大魏留下將種帥才。
但他這把老骨頭,就只能埋在這個洛陽城了。
司馬懿一聽辛毗說出這話,頓時明白了辛毗的用意,但司馬懿想說點什麼,卻發現自己無話可說。
只能是一躬到底,表達對這位大魏老臣的尊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