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會做出不同的抉擇.當年可以棄袁氏而投曹的辛毗,現在要為大魏盡忠,並不是不能理解的事情。
往公心了說,辛毗世受大魏厚恩,從曹操開始,他辛毗就一直被曹魏所重用,一直到曹叡這一朝,他官居三公.受了這麼多的恩惠,辛毗不可能對大魏沒有歸屬感的。
往私心了說,辛氏一門,大多在河北生活,而且跟河北世家之間的聯姻關係也不少。
辛毗不能投降,他一旦投降,勢必會連累家人,而河北世家為了撇清和辛毗的關係,那些聯姻的子女,甚至孫子,外孫輩,都會受到牽連,以後辛氏一門,在大魏的前途,基本就斷了。
當然,不投降,辛毗也完全可以跟隨司馬懿一起,後撤到虎牢關這倒不是辛毗有什麼為難的地方,純粹是辛毗自己心理過不去那道坎。
與其後撤虎牢關,接受戰敗失地的事實,辛毗倒不如選擇跟洛陽共存亡。
反正他都已經七十了,活著也活不了太久了,倒不如用自己的陣亡,來給大魏臣子做出一個表率.到那個時候,自己能名垂天下不說,天子必然會善待自己在河北的家人。
甚至於,將來就算真的大漢三興了,對自己這個為國盡忠的敵國臣子,也必須保持三分尊敬這年頭,沒有哪個君王會不喜歡為國盡忠的臣子的。
用一個將死之軀來換取家人的平安和富貴榮華,何樂不為呢。
辛毗做出了自己的決定,而司馬懿雖然尊敬辛毗的決定,但司馬懿也有司馬懿的考慮讓司馬懿在洛陽等那個根本不可能到來的援軍,司馬懿是絕對不會幹的。
尊敬歸尊敬,司馬懿還真的就劃撥了三千兵馬給辛毗,對剩下的七千兵馬進行了整編,隨時做好了突圍的準備。
順帶的,也給自己的兩個兒子下達了退守河內郡的軍令,以免倆傻兒子傻乎乎的死守孟津渡,不知道保全自身。
在這個時代,當然有慷慨赴義的忠臣,但大多數的世家大族子弟,首先考慮的,肯定是自己家族的安危存亡。
就這樣,在建興八年一月二十四日,傍晚時分,漢軍經歷了一天攻城之後,收兵回營時.洛陽東門突然開啟,司馬懿領兵出東門,直奔虎牢關而去。
漢軍在東門,倒是安排了牽制部隊,但兵力並不多,只有千餘人。
再加上是收兵回營的狀態,牽制東門的鄧艾也沒有多加防備,等到鄧艾反應過來,司馬懿這是從東門突圍的時候,再領兵去追,已經有點來不及了。
司馬懿的突圍時機選的非常好,本身就是漢軍回營,放鬆戒備的時候,而時間又是靠近傍晚,沒多久就會入夜。
一旦入夜後,視力受限,再想跟隨地面痕跡去追蹤敵軍,已經變得不可能了。
鄧艾領兵追擊,追到入夜後,不得不回撤。
而此時,諸葛亮和張溪兩人,也沒工夫去顧及從東門而出的司馬懿司馬懿跑了就跑了吧,洛陽現在已經防衛極度空虛了。
而到了第二天一早,還不等諸葛亮等人率領的北伐軍主動攻城,洛陽城門就開啟了。
洛陽城內的世家大族們一聽說司馬懿主動棄守洛陽,頓時敏銳的行動了起來都不用串通的,大家都帶著自己的私兵,來到洛陽南城門,遇到了守在這裡的辛毗,以及三千魏軍。
辛毗當然知道這幫玩意兒想幹什麼,但他還沒走呢,還要守城呢,怎麼可能允許這幫玩意兒玩什麼“簞食壺漿”.要開城門,那就從自己的屍體上闖過去。
然後辛毗就被這群世家大族的人,帶著私兵,捆吧捆吧的抓了起來,然後開啟了洛陽城南門。
辛毗那個欲哭無淚的.他沒想到,自己帶著三千士卒,居然沒幹過城內的世家大族率領的私兵。
怪呢,也只能怪辛毗對軍事半懂不懂,再加上習慣於上位者的視角,根本不懂底層士卒的心思。
司馬懿都帶著七千大軍溜了,你覺得被你留下來的這三千士卒,他們還能剩下多少戰意?!
又不是他們主動願意留下來的。
而這時候,世家大族裡只要有個清醒的人說一聲,司馬懿溜了,東門現在還開著,蜀軍暫時還沒有發動進攻只要稍微機靈點的魏軍士卒,這會兒都知道該怎麼做。
辛毗居然還傻傻的認為,這三千士卒會主動留下來跟著他拼命.被抓是真的不冤枉。
在洛陽世家大族的“簞食壺漿”中,諸葛亮終於是率軍攻克了洛陽,一臉微笑的進入了洛陽城。
入城之後,第一件事當然是出榜安民,一切如舊。
第二件事,就是跟洛陽的世家大族們“交換意見”,彼此保持明面上的和睦。
至於辛毗這是第三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