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員站起身拍了拍舒爾卡的肩膀,說道:“我想你一定會有辦法的!”
舒爾卡不由苦笑了一下,似乎所有人都相信他有辦法,而且指望著他有辦法,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
不過這似乎並不奇怪,蘇聯軍隊打仗更多的是直來直去,進攻、衝鋒、用裝備和人去堆,然後講精神、講勇敢。他們很少有人會像舒爾卡一樣考慮問題尋找更好的出路。
舒爾卡也可以選擇像他們一樣,但結果就會是……傷亡,而且舒爾卡也可能是其中之一。
有時候,舒爾卡也真有些不明白蘇軍在歷史上是憑藉什麼打敗德軍的。
工業能力?
德國的工業能力也不弱!
勇敢?
德軍在這些方面也不比蘇軍弱,甚至蘇軍盲目的勇敢還往往是起反作用的。
士氣?
至少到目前為止,德軍計程車氣要比蘇軍更好。
想來想去,舒爾卡認為德軍就是敗在希特勒狂妄的以為能在冬天的寒冷來臨之前打下莫斯科……這直接導致整個德軍都沒有入冬的準備。
而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不僅是地理位置、戰略意義上的勝利,它更大的作用其實是將那種以為蘇聯必敗的錯誤思想轉變過來。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原因是蘇聯是個多民族國家,比如烏克蘭、哈薩克、喬治亞……一共有一百多個民族。
這些民族中甚至有許多互相間是有矛盾甚至剛剛才被納入蘇聯版圖的,比如愛沙尼亞。
如果他們相信,甚至不需要所有人,只需要一部份人相信蘇聯必敗,那麼最好的結束戰爭保護自己的方法就是幫助德國人打敗蘇聯。
但是……
如果他們認為蘇聯有可能勝利,那麼出於“兄弟嬉於牆而御於外”的心理,很可能就轉而支援蘇聯而不是德國。
所以,不一樣的假設前提會直接導致兩種不同的心理並由此做出相反的選擇。
紅場大閱兵的目的也就在於此,告訴那些正在猶豫不決或者也可以說在觀望的人和地區,蘇聯是不會失敗的,蘇聯依舊強大。
這增強了軍民的信心讓中間派倒向蘇聯,於是,蘇聯就真沒有失敗了。
此時的中國似乎也面臨著差不多的情況。
某些賣國漢奸所謂的“曲線救國”理論,就是巧妙的把一個不確定的問題轉變成確定的問題,於是聽起來似乎就有道理了:既然中國無法與日軍對抗,失敗是早晚的,那為什麼不投降早點結束戰爭呢?
因此,紅場大閱兵當然是必要的,問題是它會給坦克第四旅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就不是舒爾卡願意看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