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凡先是斬殺至少兩名內門一品高手,又在接連不斷的巷戰遊鬥之中重傷其餘八人中的三人,其餘五人也遭遇到或多或少的輕傷之後,傷痕累累的殘餘六名勉強還能戰鬥的五名內門高手終於開始認識到這名奇怪的對手的強大。
“雖然這人身法和自身的功力只是同外門六七品左右的高手差不多,遠遠沒有之前預料中的那麼厲害,可是攻擊手段卻極為犀利,如果在十丈之內遇到了幾乎不可躲避,而且從反應到戰鬥經驗都絕非尋常人可比。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還是要穩住陣腳為好,暫不易冒進攻擊!”接連兩次負傷,全身上下至少六七處針眼的為首一名內門二品高手在這個時候也不得不嘆道。
其他七名同伴聽到這樣的話不知怎的也突然有了一種解脫之感,畢竟在這樣的環境下同這名詭異的強敵交鋒很有可能把自己這些這一次攻城行動中的本錢徹底搭進去。
張凡在前世可不是第一次面臨與眾多對手交鋒的情況,因此僅僅是一瞬間就判斷出了此時自己面臨的局勢:如果現在的自己趁機展開遊擊性質的反攻,有很大機會至少再擊斃一名負傷失去戰鬥力的內門高手,不過那卻要花費至少兩分鐘以上的時間。
從交手到現在的多個回合的較量雖然時間只持續了不過一分鐘有餘的樣子,可對於這個世上的江湖高手甚至衝進城來的騎兵馬隊來說可並不是個太短的時間。如果敵人的增援逼近過來,讓至少自己很難在從容的在這街巷中不暴露自己的身形,那面對多名內門高手毫無疑問就會面臨不可預料的危險。
因此,張凡立即展開了悄然而快速的轉進撤退。張凡估摸著,以自己現在的實力,如果在類似環境下的交鋒中同敵人六品到八品左右的外門次一線高手較量,應該會從容的多,很容易在中距離上就輕易秒殺那樣的對手。遇到敵軍的尋常小兵,特別是如同四國聯軍那種武功水平比大夏王朝軍兵還要更差,只不過憑藉一些強弓硬弩的敵兵,在這種巷戰環境下說不定就根本不需要運用飛針暗器,僅僅憑藉自己獨特的經驗技巧和裝備的近戰兵器也能砍瓜切菜一般的應對了。雖然對付這些敵人的戰功值可能低了點兒,但在這種情況下卻是左右戰局的最好方法。
就這樣,在距離中央塔樓稍遠一些的距離上,突然之間行走在街巷之上並且隨後攻進來的四國聯軍六品到八品左右的普通武人戰陣開始接連不斷的遭遇到襲擊。哪怕在七八十步左右的距離上也幾乎是毫無虛發。
張凡或是從街邊的大樹後、或是在尋常民房或者酒樓、妓院之內的窗戶內突然間出手展開連續攻擊,雙手發“鏢”往往在兩秒內的時間就打出前後三波至少六支五十枚縫衣針一捆的針筒,在敵人展開反擊的弓箭或暗器如蜂群一般飛快襲到臨近自己不遠的距離上才以最快的身法躲避在盾牌外加掩蔽物的掩護之內或者乾脆利用地形地物的掩護溜之大吉。
就這樣接連不斷的先後九次出手襲擊,五十四枚針筒與兩千七百枚縫衣針的攢射之下六十三人傷亡。這些人的身體承受力比起那些外門頂尖高手或是內門一二品的高手明顯就遜色了許多,其中當場戰死就有十一人,還有七人也在有效的救治之前重傷死亡了。
張凡這時候摸了摸腰間乃至身後原來由無數針筒構成的“子彈帶”在經過這一輪鏖戰的消耗之後原本至少一百二十個針筒所剩比例已經並不算太多,處於應急考慮張凡也就不再打算動用這些“大殺器”,開始向臨近城頭的方向逼近而去,看看又沒有“虐菜”的機會。
所謂低水準黑火藥,以明清時期的中國火藥或歐洲1415世紀為準,工匠加工能力、保管能力、硝石質量就是有限。假設每公斤火器身管的能量為二百焦耳。單兵火器威力初動能不超過一千焦耳,如果按照傳統的火槍思路,就算面對並不十分精良的防護效能也會大打折扣(萬曆援朝戰爭)只有在近距離才會有一定效能。如果加大彈丸重量或裝藥量,那就會對士兵本身帶來很大考驗。
然而,如果不是為了穿透鎧甲,而是鈍擊殺傷(反正大多數情況下架空小說的對手並無板甲等抗鈍擊能力較強的裝具)那麼四百焦耳能量就夠了,相當於1磅重的彈丸飛到接近100米高度,考慮空氣阻力的射程估算百步150米左右,或二百克的彈丸飛到接近200米高,實際估算射程二百步或300米左右。
結合拋**度誤差需求和謀求更多戰場射擊機會綜合來看(兩軍距離越遠,實際對峙停留時間越長),後者是更合適的選擇。
射程相比弓弩沒有決定性優勢的情況下火器放在小兵手中,大多數人會因為被幹擾和壓制無法發揮很好的作用。因此集中在少數更勇敢、有條件防護更好的人中更為有效,當然,也不能太少,否則會被對方集火壓制。
因此,方案也就呼之欲出:鋼琴模樣的英法百年戰爭末期法國聯裝火炮。因為大多數對手英軍防護能力也未必有,因此可以更甚之。比如30件左右兩公斤身管的小臼炮填裝好彈藥的情況下集中安放於發射器上,支架盾牌掩護炮組填裝人員。四個填裝手1個炮手,整個作戰8分鐘有效戰鬥時間內可展開的火力是:30+4*3*8(小型粗短火器容易填裝和清理,而且可以專門訓練達到每分鐘4發,實際3發每分鐘)約126發彈丸。假設攻擊精度範圍內對方兵力密度為每人10平米,投影0.6平米,一半會被命中的彈丸和所有跳彈會被防護或躲避,殺傷潛力為4,與炮手相當。
17世紀以後充分開發的歐洲與中國不同。歐洲多平原,多山地的地方臨近海陸。草場耕地豐富而廣泛,糧食囤積便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