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斤豬板油分了五次煉製。
幸好有季宴時幫著她切豬油、盛豬油、端盆等。
酬勞是兩根烤腸。
沈清棠看不見的角度,孫五爺看他們的眼神更為複雜。
花了整整一上午時間,沈清棠才把所有的肥皂、香皂、羊油皂做好,等著凝固、皂化。
下午做蛋糕。
沈清棠不想再折騰烤爐,打算蒸蛋糕。
蒸蛋糕還真不是因為做影片學的。
是大疫三年初,全民坐月子時跟著短影片學的。
但是短影片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家裡的麵粉搗鼓各種吃食,包括但不限於蒸蛋糕、花樣饅頭、涼皮等。
蒸蛋糕需要的食材有面粉、油、糖、雞蛋。
麵粉得用低筋麵粉。
好在石磨磨出來的面本身筋度就不高。
若是筋度高的麵粉也沒關係,像做涼皮一樣洗面,麵粉水裡的澱粉就是零筋面,洗出來的麵筋就是決定筋度的,想要低筋麵粉就留一點兒麵筋在澱粉裡。
這種費時費力的土辦法也只有在古代才適用。
取一部分生牛乳,煮開放涼備用。
兩個雞蛋,蛋白和蛋黃分離。
古代沒有分離器可用,沈清棠會兩種辦法。
第一種考驗手和速度。
蛋黃上面有一層薄薄的膜。
打在碗裡的雞蛋往往膜還是完整的,只要輕輕的、小心且快速的捏著雞蛋黃的膜就能把雞蛋黃完整且乾淨地分離出來。
前提是不能弄破。
另外一種辦法就是雞蛋中間磕破,一分為二,把蛋黃兩邊倒,等蛋液控乾淨剩下的就是乾淨蛋黃。
兩個雞蛋黃,一兩稍微少一點兒的食用油,一兩多一點兒的牛奶,麵粉一兩半,白糖一兩。
沒有廚房秤,只能按兩稱重。
大乾的一兩差不多是三十七克。
按理還可以放點兒檸檬汁和白醋,家裡沒有。
把雞蛋黃和油攪拌在一起,再依次倒入牛奶、糖和麵粉。
最難的部分是把兩個雞蛋白打發。
用筷子快速不停地攪拌。
好在兩個雞蛋白不多,好打發,很快打成奶油狀。
分三次加入麵糊,輕輕在桌上震兩下,去除氣泡就可以上鍋蒸。
古代沒有保鮮膜,沈清棠用籠布蓋在盆上防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