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侔拿起匣中物件,那金光驟然退散,待那物件形狀明晰,無宣驚得是肌肉凝僵,渾身抽顫。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盤龍
通身散金光,下端篆書文: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這……這是……傳……傳國玉璽!!!”
金光的波動引來了一些不詭之徒,鍾侔趕緊道原委,不敢片刻耽擱:
“兒子,我且快說,你且細聽,能聽出多少,看你造詣了:
秦王政十九年,秦國大破趙國,得【和氏璧】。嬴政合六國統一天下,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和氏璧為【傳國玉璽】,印璽刻有八字: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周環紋刻“雙龍戲珠圖案”,最下承三道波浪,此代指大海。玉璽整個圖案的寓意為:日照大海現雙龍。因秦始皇為祖龍,傳國玉璽又名——祖龍璽。
祖龍璽,乃是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有道是一玉在手,問鼎中原。
秦三世元年冬,沛公劉邦早項羽攻破灞上,秦子大開咸陽城門玉璽獻於漢王,秦滅。經鴻門宴轉折,劉邦從項羽手中奪回玉璽傳國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建新朝,時孺子劉嬰年幼,藏玉璽於長樂宮太后住所。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玉璽便殘破了一角。王莽得璽後,命工匠以黃金補缺。
后王莽新政改革失利,兵敗被殺,新朝動盪,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以此獻於更始帝劉玄。更始帝劉玄三年,劉玄被赤眉軍所殺,國璽易主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傳國玉璽回到漢室手中。
東漢末年,至獻帝時,董卓叛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獲祖龍璽。大喜,故將其秘藏於妻子吳氏所處。後袁術拘吳氏,奪得玉璽。
袁術戰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同時曹操挾漢獻帝,後稱“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此,傳國玉璽再次重歸漢室。
漢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為向後人證明,並非“篡漢”,以此欲蓋彌彰。
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
晉永嘉五年,前趙劉聰俘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玉璽轉手。出於私心,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二十年後,再傳冉魏。
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竊走,並命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南京,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手中。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大隋宮。
大業十四年,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揚州,大隋亡。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玉璽逃至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命人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安。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
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又十三年,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我知道你想問,這玉璽為何在咱們鍾家手裡:
鍾氏一族自古便是探測天文,審算星象的官職人員,這個姓右為重儀,整體成璇璣盤,這我都從小告訴過你,但你不知,咱們鍾家自漢朝開始,便是留侯張良先生親封的【守璽人】,世代看護傳國玉璽。”
“詭道俊才張子房?!”,無宣已經理不清頭緒……
“當年,張良刺秦失敗!逃匿下邳,也是天意,他遇到了下邳神人——【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張良助漢祖劉邦奪取天下,德承傳國玉璽,而後劉邦心生多疑,得了天下開始對身邊人產生猜忌,此情,張良盡觀眼底,身為道家學子,也是縱橫門人的他開始秘密培養了一個【守璽人】官職,用來守護這玉璽龍脈,待今後祖龍璽遇到真命天子,便可交於其手,以正天下,而這個守璽人便是負責觀察天文星象的鍾家!”